以下为嘉宾发言实录:
王新利:谈到周期的问题,我觉得应该是新的阶段或者时期。我赞成保险周期不是承保周期。国内也有说法认为国内的承保周期是6年到8年。对于目前大家都在深耕的非车险市场,真正体现周期,费率定价在一定时期内有所波动,财产险领域、工程险领域、货运险、水险的费率一直是下降的。大家谈到周期是不是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如果讲周期,我们必须顺应着市场价格去波动,而现在还没有显现这种波动,是一路往下的。
车险市场在这个新的时期,增量肯定是面临挑战的,因为汽车新车的增量已经放缓。商车费改定价,保费都是往下走的。非车市场有容量,但如果费率是持续下降的话,增量可以在非车险里体现。现在我们面临着风险不断累积的过程,风险集中度都留在国内。
高质量发展必须克服非理性竞争的问题,车险、非车险都是。对中小公司来讲,不管怎么自主定价、怎么改革,车险都是同质化的市场,大公司的优势比较明显。对非车险来讲,应该说还是很有潜力的,充满着机会。
这次论坛的题目非常好,“通往理性繁荣之路”。如果财险市场是非理性的市场,它很难繁荣,它只是相对追求速度和规模的增长,而没有显现它的价值。
回到三个地区的自主定价问题。对于中小公司来讲,自主定价给中小公司带来的还是挑战,因为它考验的是一个公司的能力。国任保险目前还处于成长发展阶段,我们更重要的是锻造能力,借鉴行业的技术手段,尽快提升风险识别、筛选能力、风险定价、产品定价能力。还有一个挑战是成本过高的问题,怎么在前端细分渠道,搭建线上、线下渠道,压缩后台成本,提升科技赋能,这是我们应对的法宝。最终考验还是产品能不能销售出去。没有产品销售,说明这个公司还是没有得到客户的认同,还需要提升自我能力。
王新利:我觉得2019年最大的挑战就是科技跨界带来的挑战。我们回顾一下各个行业业态就可以感受到。快递业为什么发展?是因为电子商务的崛起。2019年最大的变化可能还是科技给行业带来的不可预见的变化。我们都不知道变化会有多大。我看香港的《南华早报》的新闻,2019年,哪几方面的科技变化会比较大。一是人工智能方兴未艾。二是电子商务风起云涌。三是智能手机从4G走向5G。四是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物联网的发展。五是电动汽车的迅速发展。各方面效应叠加,对中小公司来讲压力更大。我们的规模没有办法跟大公司相比,只能比快而灵。小公司有什么资源可以依赖?如果没有其他资源,还是要向科技方面发展。
科技确实带来了一些新的业态、新的模式,退货险就催生了很多的保费。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也催生了网络安全保险,国内也在这样做,但还没有形成更大的市场和潮流。我们各个主体各有各的股东背景,能不能用科技的手段做出自己的特色,推出更多个性化的产品。
王新利:其实还是要讲中小公司定位的问题。股东变化必然有股东的要求。我也想探讨一下童总提到的能不能做到“小而美”,为什么国内很多公司都要做大的冲动呢?因为不满足于“小而美”。保险是讲大数法则,你只做某一类客群、把某一个小众市场做到无穷大,保险越符合大市场越好,只要你有能力。
为什么我们每家都要做大?有一个原因,每家保险公司的资本金非常高,越晚成立的越高,都是30亿、50亿,只做几亿的保费,这根本不匹配。香港保险公司的注册资本也就是2000万港币,把强制保险做到3000万港币的注册资本就可以营业了。按照我们的标准来讲,自留保费也就是资本金的几倍,也就是亿元或者几亿元的规模。我们这么高的资本金,不做大能行吗?股东能同意30亿只做3亿的保费吗?车险市场前两年这么大,肯定要做。香港创新银行只做三个产品,保费不过亿,赔付率几乎是个位数,它就是打造专业,精挑细选。我认为这种就是依托自己固有的资源,挖掘自己的客户,实现价值多元。
王新利:专业倡导价值,中小公司还是应该往专业化方向走、特色化方向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