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财经资讯 > 正文

相互保43天:升级还是降级?-保险频道-金鱼财经网

[2021-01-28 04:29:45] 来源: 编辑:wangjia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从“相互保”到“相互宝”,表面上只是名称的一字之差,但从监管和商业属性上来看,却是发生了质变。 1 这个冬天,中国保险行业的平静池水中,游进了两条鲶鱼,它们以相互保险之名,扑腾起了不小的浪花。 10

从“相互保”到“相互宝”,表面上只是名称的一字之差,但从监管和商业属性上来看,却是发生了质变。

1

这个冬天,中国保险行业的平静池水中,游进了两条鲶鱼,它们以相互保险之名,扑腾起了不小的浪花。

10月16日,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联手支付宝推出“相互保”,这款0元就能加入,最高享30万元保额的产品在40天之内就吸引了超过2000万用户参与,被称为“最卖座的健康险”。

一个月后,就在相互保快速“吸粉”的时候,众惠财产相互保险社与京东金融合作推出的“京东互保”也开始低调内测。

一时间,保险创新的风有了起势。

蚂蚁金服和京东金融凭借强大的影响力,快速向用户普及了何为“相互保险”,让这一原本已在国内存在了四五年却仍然没有被主流认同的模式,以极快的速度进行了概念普及,并实实在在地拉来了上千万用户。

按照互联网的规律,有着强大影响力和战斗力的巨头一旦入场,将很快在这一领域掀起刀光剑影的角逐争夺。

相互保险却没按套路出牌,反而是上演了一出反转剧情——京东互保上线1天之后便闪电下架,官方称将进行用户体验升级后再择期推出,这一升级就升级到现在还没上线。与此同时,阿里的相互保也传出了被监管约谈的消息,十几天过去了,相互保在11月27日宣布,将不再对接《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相互保团体重症疾病保险》,升级为互助计划,更名为“相互宝”。

一纸公告,显露出巨头也没法逃避的无奈。在监管的严控下,相互保只能放弃手握相互保险牌照的信美人寿,调整成为网络互助计划。蚂蚁金服开始单枪匹马继续“闯江湖”,只不过已不再是朝廷认可的“锦衣卫”,而成了一介“游侠”。

虽然没了“令牌”,蚂蚁金服的一身武功仍在,对于参与相互宝的用户,蚂蚁金服依然给出了非常吸引人的保障条款。公告中强调,调整成互助计划后,对所有用户的保障没有减少,用户依然享有以下权益:

芝麻分 650 分及以上、符合健康告知的用户无需交费就能加入,且可以随时退出;

加入后可获得包括恶性肿瘤在内的 100 种大病、额度在30万到10万不等的保障;

在他人患病产生赔付时才参与费用分摊,自身患病则可一次性领取保障金。

除了原有保障不变,相互宝进行了一些升级:

管理费将从原来的10%下降到8%;

2019年每位成员分摊总金额不超过188元,以后每年末公布下一年封顶金额;

若计划的参与人数低于330万,蚂蚁方面也不会直接取消计划,而是会通过其他方式为用户提供大病保障。

新的网络互助计划诚意满满,由此能够看出蚂蚁金服进军保险领域的决心——哪怕现在还被拒之门外。与此同时,用户也对相互宝的诚意很买账,升级以后的相互宝在四天的时间里聚集了近600万新用户,增速依然强劲,也可以反映出消费者对保险创新的需求和期待。

2

从“相互保”到“相互宝”,表面上只是名称的一字之差,但从监管和商业属性上来看,却是发生了质变,从相互保险变为了网络互助。

要搞清楚相互宝的变化,我们要先了解相互保险和网络互助分别是什么。

在中国,相互保险的起步比较晚,虽然内地第一家相互制保险公司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在2005年1月即已成立,但直到2015年1月保监会发布《相互保险组织监管试行办法》,相互保险才有了相应的规范性文件。

而在此之前,我国的相互制保险模式大多是以“网络互助”的形式存在的。

网络互助的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500年的古埃及——修建金字塔时,由于高负荷的劳作和危险恶劣的工作环境,每天都有工匠遇难或者病逝。为了降低风险,工匠们自发达成盟约,所有成员都缴纳一笔费用,当有成员遇难时,就从中支付丧葬开销。

这种自发的、以社群为主体的互助形式正是网络互助的雏形。

在国内,最早具备网络互助形态的平台始于2011年,即抗癌公社的前身互保公社。

刚开始时,互保公社没有自己的平台,社员们通过QQ群沟通,款项直接通过支付宝点对点划拨,最高峰的时候,曾有上百个QQ群。直到2014年10月,创始人张马丁拿到第一笔天使轮融资后才逐渐组建起了团队。

此后,网络互助平台在国内开始兴起:用户花几元象征性的会费成为会员,180天或更长观察期之后,可享受相应的赔付权利。当某一位会员身患重疾时,最高能获得大额(比如30万元)赔付,由平台的用户平摊。

抗癌公社、水滴互助、轻松互助、e互助、众托帮、壁虎互助以及夸克联盟等平台,采用的都是类似的“凑份子”模式。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可以通过手机轻松获取信息、加入社群、寻求帮助。同时,与传统的重疾险相比,由于这种互助模式本着普惠原则,投保门槛更低,让有需求的人更容易获得保障。于是,在传统商保难以解决消费者痛点的情况下,市场对网络互助的需求便被激发了。在最高峰的2016年底,国内的网络互助平台数超过120家,总注册会员超过1000万人。

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运营模式缺乏持续性、获客成本居高不下以及会员增速放缓等问题逐渐暴露,并受到非法沉淀资金池、风控能力弱等质疑。狂热的情绪很快平复,资金陆续离场,市场迎来资本寒冬。

与此同时,监管也注意到了这块新兴市场

2014年5月,保监会发文对《相互保险组织管理暂行办法》公开征求意见。2015年1月,保监会发布《相互保险组织监管试行办法》,对相互保险的性质和定义做出了规定,并接受相互保险牌照申请。

2015年10月左右,夸客联盟上线“机动车辆互助计划”被监管约谈,保监会发布了第一次“关于网络互助的风险提示”,为网络互助划定四条红线:一是不能自称保险或混淆互助与保险的界限;二是不能承诺刚性给付;三是不能宣传由政府监管;四是不能非法沉淀资金池。

2016年末,保监会还下发了《关于开展以网络互助计划形式非法从事保险业务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此后有高达1/3的互助平台轰然倒塌。

监管严控下,网络互助行业经历了一轮洗牌,一时间,相互保险牌照成为了炙手可热的“护身符”。2016年,包括网络互助平台在内,一度有超过30家相互保险组织在排队申请相互保险牌照。

最终,有三家相互制保险组织在2017年获得了相互保险牌照,其中就包括京东互保的运营方众惠财产相互保险社,相互保的运营方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和针对建筑领域的汇友建工财产相互保险社。

其中,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的发起人之一正是蚂蚁金服,可见阿里早已有计划地在相互保险领域进行布局。

而相互保险和网络互助在模式上,其实并没有什么差别,都是通过社群的玩法实现互助,但在监管层面,相互保险是拥有相互保险牌照的网络互助,置身于保监会的监管下,有约束的同时也有了“护身符”。

随着阿里、京东的入局,相互保险与网络互助的热度大涨,从一个经历波折、磕磕绊绊而形成的小赛道,变成了聚光灯下的焦点。与此同时,对于行业来说,巨头的入局,也将会吸引监管的注意,加速规范化的进度。

这次相互宝的转变也是模式创新与监管之间的一次博弈。

从相互保到相互宝,虽然蚂蚁金服称其为升级,但实质上恐怕是相反的。

原来的“相互保”带有保险和互助双重属性,形式上是保险、实质上是互助,是一种商业模式创新。如今的相互宝从持有相互保险牌照、受保监会等监管机构认可的保险形式,降级到了“野生”网络互助模式;运营方式也由原来的保险公司信美相互承保、相关保障由信美相互与蚂蚁金服共同提供,转变为由蚂蚁金服独立运营。

未来的相互宝路在何方尚未可知,目前能够确定的是,转型后的相互宝,已经从“保险圈”中退了出来。

3

网络互助模式,是互联网对传统保险行业的一次革新。

在巨头入场之前,这条赛道从无到有,经历了资本热潮也感受了寒冬。如今,巨头的入场意味着对这一模式可行性和价值的认可,也意味着网络互助和相互保险进入了新的阶段。

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我们已经见识了太多的创新与不可思议。

当阿里用电商改变了中国人的消费方式,当人们看到第一部苹果手机,当Uber将共享出行由概念落地为现实,当拼多多瞄准农村撕开了第二战场的时候,互联网正在改变世界。

当然,改变的过程不仅有新生的美好,也会有蜕变的痛苦,因为新模式难以避免会与传统模式产生碰撞和摩擦。

例如,网约车的出现,对于巡游出租车来说,就是一次冲击。滴滴与快的、滴滴与Uber的两次价格战,在抢占市场份额的同时,也快速高效地教育了用户。用低价的刺激,让消费者尝试、认同并且熟悉网约车的规则。

从商业模式的角度来看,网约车是“互联网+”在城市短途出行方面的一次技术变革。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让车辆、司机与乘客之间更易匹配,同时也让三者无形中实现了“实名化”电子认证,以更加高效的方式完成风控,初步建立了信用体系。

而在此之前,人们在城市中能够选择的快速、私密性强的公共出行方式只有出租车。但站在大马路上扬招叫车的方式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在路段有可能很久都没有一辆空车经过,而同时,一条马路之外可能正有一个出租车司机已经兜了很久在找乘客。

而互联网的本质便是打破信息的不对称,实现规模经济。具体到网约车,其最大的便捷之处正是降低了乘客和司机双方在寻找上所花的时间和成本,让闲置车辆和有需求的乘客实现快速匹配,提高整个区域的运力和居民出行的效率。

网约车刷新和补充了中国消费者对短途出行的选择,成为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侧面。同时,网约车的便捷与高效也刺激了中国消费者打车出行的需求,使之逐渐成为一种刚需消费。

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出租车行业受到的冲击不容小觑,许多出租车司机将车辆还给了公司,转行做了网约车司机。同时,网约车也倒逼出租车行业进行改革,移动支付快速在出租车上推广普及,出租车公司也开始与网约车平台进行合作,让自己的车辆成为平台用户的选择之一。

可以说,网约车的出现推动了城市出行的供给侧改革。

随着对网约车监管的深入,网约车合法化将会进一步推动了出租车和网约车的融合,按照这个趋势,未来或许便没有了网约车和出租车之分,新生事物所带来的冲击也逐渐散去,利益格局的冲突会大大缓和。而对于消费者来说,生活水平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

网约车是互联网创新的样本之一,除了网约车,电商与线下零售也曾经历过从冲击、到反扑再到互相融合的过程,现在的电商平台,每家都在主打“新零售”,都在线上线下整合营销上下功夫,线上与线下已经是一个有机的共同体,哪里还分你我?

4

对于相互保险来说也是如此。相互保险和网络互助是对传统商业保险的一次革新和补充,而且正处于摩擦和碰撞的早期阶段。革新之所以能够出现,是因为传统模式或是无法覆盖所有需求,或是留有痛点没去解决,或是久处高地不思进取,总之,给了后来者可乘之机。

对于相互保险来说,中国传统商业保险的“可乘之机”太多了。

“保险代理人太健谈了,在介绍产品时铆足了劲儿帮我规划未来,听着感觉是个稳赚不赔的买卖,但是我听完之后,对于产品本身还是一头雾水。” 山东小伙儿陈民谈起9月份给父母买保险时的经历,非常头大。

陈民的感受不是个例,在中国经历过向保险代理人买保险的人大多数都会心累于保险销售的不透明、不直接、不划算。这是因为在中国市场上,保险消费的理念还很薄弱,很多人并不愿意为了未来的小概率事件投保。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保险是一个难卖的产品。为了补偿获客成本,销售保险的佣金非常高,又反过来造成了保险销售阶段的不规范促销行为。 如此形成了一个“一环拖一环后腿”的怪圈。

要打破这个怪圈,很重要的一点便是简化:简化产品、简化销售、简化赔付,并且最大程度地实现信息的对称和透明。

从这一点来看,商业保险需要互联网。

例如2017年11月上线的腾讯微保上,每个险种只有两三款产品,条款清晰简单,消费者能够一目了然,并在传统商保的基础上加大了产品保障范围,能够更快速地理赔跟进。对于消费者来说,通过网络保险平台,可以比较和分析同类保险产品,能够看得明白、买得明白。对于平台来说,可以基于大数据分析,利用网络社交平台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客户推广,减少销售环节的成本,提高效率。

可以预见的是,互联网将要实现的是对商业保险在消费端和供给端的同步改良。

现在,相互保险在做的正是这样一件事情,并且获得了消费者的积极响应,这点从相互保的获客速度上便可看出。但是就像前文所说,相互保险这一新生事物还处在震荡的最早期,有博弈、有进退,都很正常。

在这个过程中,监管是必须且必要的。因为并不是所有新生事物都能按照预定的路线走到希望的目的地,P2P起初也是鼓励金融创新的一块试验田,被寄予了厚望,但是随着井喷所带来的失控,最终被几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让整个行业承担了代价。

网约车同样如此,在成为用户的日常消费习惯之后,占据市场中极大份额的滴滴接连出现的安全事故,暴露出网约车模式现行阶段的诸多弊端,便捷和社交模糊了安全和隐私的边界,企业的商业企图心蒙住了对底线的时时谨记。

对于相互保险来说也是一样,互联网保险的方向是对的,但步子跨得太大依然会带来风险,为了避免P2P式泡沫的再现,不再经历网约车式的埋雷,在发端之初谨慎一些是应该的。

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无论是相互保险还是网络互助,玩法几乎无异,相互宝目前的主要任务是教育市场,让消费者认同并且参与到网络互助中来,形成规模。

规模是一个结果,它证明了商业模式对需求的充分挖掘和精细运营,也代表了产品在发展迭代过程中所释放出的勃勃生机,同时它也证明了模式的可行性、合理性和必要性,体现了用户的认同和对社会的价值。

借鉴此前的互联网模式创新,我们会发现,网约车、电商、移动支付,都是在拥有了可观的规模之后,最终立稳脚跟,与传统模式相互融合,促成了整个消费社会向前迈进的一步。

暂时的“倒退”体现了模式创新和监管博弈的状态,在微妙的处理中,相互宝从相互保险变为网络互助,继续游走在不被监管认可的灰色地带。

新事物从0到1蜕变的过程中,需要一股势能,京东、蚂蚁金服此类巨无霸的入局,即使改写不在今天,但带来的震荡已引发一圈圈的涟漪。至于对整个行业的研判,这句话多少带着些沉甸甸的期盼:是金子,总要发光的。

这是一场长线战役,如今不过刚刚开场,在互联网平台和传统商业保险的化学反应之中,期待保险行业更透明、更高效的明天。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IT老友记。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查看更多:
#feedAv{ margin-top: -250px!important;transform: scale(0);}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