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致鸿 北京报道
12月12日,在“第十三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上,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谈及保险资金进一步做好成熟的机构投资者、支持稳金融稳经济的看法时表示,在我国,机构投资者通常指在金融市场从事证券投资的法人机构,主要有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和投资基金、证券公司、商业银行等。
险资已成重要机构投资者
从投资实践和市场表现看,机构投资者显然不同于个人投资者,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和作用,通常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投资管理专业化。二是投资结构组合化。三是投资行为规范化。四是投资理念科学化。五是内部治理严密化。
曹德云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经过40年的创新发展,保险资金已成为我国经济金融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保险资金作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对实体经济、金融市场、民生建设发挥着稳定器、推动器的积极作用。同时,保险资金作为机构投资者,也高度重视履行社会责任,通过设立资管产品、扶贫基金和项目投资等方式,在精准扶贫、生态保护等方面也发挥着独特作用。比如,保险资管机构投资绿色项目的债权投资计划注册规模已超过7100亿元。
未来着重加强七个方面的建设
曹德云强调,从未来发展看,随着保险资金运用规模扩大、投资领域拓宽、投资能力提升和参与社会经济民生建设的广度深度拓展,保险机构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主体,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在维护金融市场稳定运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服务保险主业、履行受托义务、践行社会责任等方面充分发挥成熟机构投资者的积极作用。为此,要着重加强一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一是投资管理要更加专业。保险资管业应该继续坚持专业化发展之路,在资产负债管理、保险资管产品、另类投资、顾问咨询等方面加大研究探索力度,积累经验,形成核心竞争力。
二是投资风格要更加稳健。保险资产管理的投资理念和逻辑是低风险偏好,精于大类资产配置和组合管理分散风险,提升投资稳定性;专于长期资金投资管理,擅长长期资产配置。这就要求保险资金作为机构投资者要更好发挥优势,树立更加审慎稳健的投资风格,提升市场理性化程度。
三是投资模式要更加成熟。目前,保险资管业实现了市场化、专业化、集中化、规范化管理,建立了委托和自主投资结合的运作机制。未来,应该在现有管理模式下,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在把握自身资金优势的基础上,通过产品、专户、投资顾问等多种方式拓展第三方业务,向高度市场化的资管机构转型。
四是投资操作要更加规范。保险资管机构应树立审慎稳健的投资文化,将科学操作、稳健运行的文化理念融入保险资产管理业务的全程全员全领域。另一方面,进一步优化制度、流程和系统编织起的严密防范体系,完善行业自律规则规范,抓好内控建设,提高积极主动管理风险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防控投资风险。
五是投资创新要更加有效。既要积极探索推进保险资产管理的产品化、投行化、国际化、科技化和绿色化创新;又要把握好创新的步子和节奏,稳妥审慎,务实有效,在风险防控基础上的创新才是保险资管致胜的关键。
六是投资目标要更加可持续。保险资金是典型的大体量长期资金,投资期限长,需要高度关注资产标的可持续性。未来还需要丰富长期投资品种,培育长期资产投资交易市场,追求投资收益的长期稳定可持续。为此,在投资绩效评估、投资绩效考核等机制建设上要与长期资金相匹配。
七是履行受托责任和社会责任要更加充分。保险资产管理是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委受托关系。在资产管理市场竞争加剧的未来,保险资管业要实现长期发展,必须重视履行好受托责任,树立良好市场声誉。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探索投资管理与绿色金融、责任投资的更好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