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一个名为《香港保险支票在内地无法兑换,也无法收香港转入保险款,你们有这样的情况吗?》的帖子火了。发帖网友称:“退保后收到的支票无法在内地银行兑换”。该帖已被浏览超2.6万次,知乎网友纷纷留言发表看法。
真的如该发帖人所说,内地银行无法兑换香港保险支票吗?即便是通过直接银行转账的方式也不行吗?
《每日经济新闻(博客,微博)》记者就此致电中行、交行等几大国有银行,其客服人员均表示:“根据相关规定,境外保险(除旅游意外险等少数情形外)相关资金均不能通过支票兑付、电汇等任何方式在本行提现”。记者试图联系该发帖人了解投保渠道、理赔过程等详细信息,但截至发稿对方未予答复。
支票、电汇都不行,那么购买了香港保单的钱还能回来吗?
每经记者 涂颖浩 每经编辑 姚祥云
外管局:仅支持旅游意外险等
内地银行无法取现香港保险支票,是真的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拨通了中行徐汇支行电话,该行客服人员表示:“境外的保险类业务一般不能提取。仅在旅游等情形下的意外险、医疗险发生赔付是可以的。”该客服人员还表示,目前国有大行都不能做相关业务。
交行肇嘉浜路支行的客服人员也是同样口径,称“香港保险支票兑付在交行是不允许的,票据业务需没有保险字样的光票”。
农行、工行客服人员表示,总行对于业务限制规定不明确,相关票据需要到当地业务网点了解信息,由于本地网点不在工作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未能确认到上述银行的相关规定。不过,从上述反馈的银行网点信息来看,不仅仅是支票兑付,只要是涉及境外保险相关的收支业务,中国银行(601988,股吧)等在内的部分银行网点均不予办理。
事实上,上述银行网点对于香港保单的收支限制实则有章可循。
近日,外管局相关人员对新浪外汇回应称:“根据现行外汇政策法规,境内居民个人到境外旅行、商务活动以及留学等,购买人身保险(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属于服务贸易类交易,在外汇管理的政策框架下是允许和支持的。”
“对于居民个人到境外购买人寿保险和投资返还分红类保险,属于金融和资本项下交易,根据《个人外汇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06〕第3号)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印发〈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汇发〔2007〕1号)等现行个人外汇管理政策法规,尚未开放。”
“如果网传帖子中所述保险符合中国保险监督管理部门和外汇管理部门规定的业务,不存在任何收支障碍。”
也就是说,像现在大家都跑去香港买的年金保险、终身寿险这些储蓄类品种的收支均不在外汇政策允许的范围之内。即便是重疾险这类健康保险,在香港保单保额还包括分红等性质的情况下,能否算服务贸易类交易也不好说。
怎么办?开立境外银行账户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投保香港保险完全受限。一位香港保诚保险代理人A小姐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如果在香港银行开户,从你本人的香港银行汇去内地自己的户口(账户),不存在大额支票内地提现的问题。”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印发〈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第19条:“境内个人向境内经批准经营外汇保险业务的保险经营机构支付外汇保费,应持保险合同、保险经营机构付款通知书办理购付汇手续。境内个人作为保险受益人所获外汇保险项下赔偿或给付的保险金,可以存入本人外汇储蓄账户,也可以结汇。”
当然,结汇是有每人每年5万美元上限约定的。如何通过亲友间转账,间接提高个人结汇的上限,也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了。
在这位知乎网友的帖子中,也说了在香港开立银行账户的途径,不过据其称,“开立银行账户的审核非常严格,根本开不了户口”。
但对此说法,香港保诚保险代理人A小姐表示不认同。她称:“目前内地居民在香港开户只需要内地居住证明和香港保单等材料,开立的过程并不算太复杂。”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目前香港银行对于内地居民前往开户类型有不同规定,大银行更倾向于开立更高资产客户的账户,中资和小银行对于门槛的要求较低,需要提供保单和家庭住址证明,比如信用卡流水证明材料等。
实际上,“香港保险支票在内地无法兑换”这事儿并不新鲜。
2016年4月份,原保监会发布关于内地居民赴港购买保险的风险提示,从法律、汇率和外汇政策、保单收益、现金价值等方面进行风险提示。
同年10月,为进一步规范境外保险类商户受理境内银联卡,银联国际发布《境外保险类商户受理境内银联卡合规指引》(以下简称《合规指引》),规定境内居民在境外购买与意外、疾病等旅游消费相关的经常项目保险可以使用银联卡支付,其他保险项目严禁使用银联卡支付。
我国香港地区保险业监管局近期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香港保险业实现了毛保费2537亿港元,同比上涨了7.2%。其中,由内地访客带来的新造保单保费为223亿港元,同比下降了26.6%,显示香港保单热度正呈现降温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