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财经资讯 > 正文

外资保险在华畅想:春天与桎梏 -保险频道-金鱼财经网

[2021-01-28 04:25:43] 来源: 编辑:wangjia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中国将坚定不移地推动银行业、保险业对外开放,落实好已确定的放开股比限制等开放措施。”10月25日,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北京一论坛上再提对外开放,放行外资银行、保险。再看外资保险入华简史:从早年“狼

“中国将坚定不移地推动银行业保险业对外开放,落实好已确定的放开股比限制等开放措施。”

10月25日,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北京一论坛上再提对外开放,放行外资银行、保险。

再看外资保险入华简史:从早年“狼来了”的战战兢兢,到后来“七年之痒”、“失真的狼羊传说”的无奈与无视,再到如今“春天来了”的期待,颇具戏剧性。

中国入世18年,外资险企落地经营超20年,迄今中国保险市场已有60余家外资保险公司。然而,几乎占据国内保险牌照三成的外资险企,并未取得早年预期般的成绩,无论是市场份额、机构布局还是经营利润。

寿险领域,市场份额一度不足5个百分点,直至2017年后,才超过7个百分点。
新光海航、中法人寿等持续多年的闹剧,更是诉说了外资保险经营之困。联想当下进一步开放的“春天”之声,外资保险真正的春天是否到来,其两大发展桎梏是必解之题。 新光海航、中法人寿等持续多年的闹剧,更是诉说了外资保险经营之困。联想当下进一步开放的“春天”之声,外资保险真正的春天是否到来,其两大发展桎梏是必解之题。

桎梏一:股权掣肘

相对于本土化、文化融合、管理层更替等表象问题,外资寿险公司的最大问题应当是50% VS 50%的股权问题。

2001年,中国成为WTO的143个成员国,“入世”承诺之一:

“允许外国寿险公司在华设立合资公司,外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50%。”

这条充满以技术换市场思路,或者说深思熟虑的政策限制,埋下了相当部分外资寿险公司悲剧的种子。

初看中外方股东配置,可谓强大震撼。双方领导也数次出现在外资(合资)寿险公司成立仪式上。从股东实力看,中方股东多大型央企,拥有强悍本土资源,可极大支持保险业务;外资股东拥有过百年的保险专业运营经验,且双方多是世界500强。

但事实上,五五分的股权架构几乎是所有企业拥有者、经营者避之不及的结构,尤其是在万众创业的时代,这种股权结构几乎没有外部融资的可能性。

谁都想说了算,谁都说了不算。中资的董事长、财务,加外资的总裁和业务管理人员,且随着中国保险市场的水大鱼大,双方皆有控制之心。随后的分歧和内耗,不言而喻。

除了入世前成立的友邦中宏人寿中德安联三家险企得以避免,外资寿险公司持股比例均是50% VS 50%的架构。

幸运的是,伴随新一轮的开放,最高领导人于年初做出了放宽银行、证券、保险行业外资股比例限制的承诺。随后金融监管者给出了具体的开放时间:

人身险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上限放宽至51%,三年后不再设限;

全面取消外资保险公司设立前需开设2年代表处要求。

随后,韦莱、怡和等全球知名保险经纪公司的业务范围扩大获批、三家合资寿险资管公司获批、一家外资再保险公司获批,且多家外资保险公司在华申请设立保险法人机构,甚至有世界级保险巨头申请在华设立保险集团公司。

这就是外资春天由来之背景。

桎梏二:机构布局之限

分支机构布局之限,是外资保险公司在华的另一个痛点。或者说,缺乏宽松的监管环境,开展业务的区域以及业务种类长期受限。

相对于中资公司,监管机构对外资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开设相当谨慎。外资保险公司开设一家分公司从申请到正式开业约两年时间,相反,一家中资机构可以在三五年间完成涵盖全国几乎所有省份的上千家机构布局。
这一点在寿险领域亦如此。老牌外资险企友邦成立26年,分支机构7家,超过10家的外资寿险公司并不多。 这一点在寿险领域亦如此。老牌外资险企友邦成立26年,分支机构7家,超过10家的外资寿险公司并不多。
基于在批设机构方面存在的制度限制,导致部分中外合资公司的中外股东们联手采取迂回发展政策,通过将外资股份比例降至25%的大限以下。 基于在批设机构方面存在的制度限制,导致部分中外合资公司的中外股东们联手采取迂回发展政策,通过将外资股份比例降至25%的大限以下。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人保寿险和光大永明。

2005年,中国人保恢复寿险业务,注册资本10亿元,日本住友生命保险、亚洲金融集团、泰国盘谷银行三家外资股东合计持股49%。

2007年,中国人保推进整体改制,寿险重组,增资改制成中资公司。如今外资股20%(日本住友生命持股10%,亚洲金融集团持股5%,泰国盘古银行5%),人保集团高度控股,持股71.08%,人保财持股8.62%,人保资管持股0.31%。此后人保寿险迅速实现了全国范围分支机构布局,业务超常规发展。

2010年9月,光大永明完成股改,转制为中资企业后,亦实现了机构的快速布局和保费的飞跃。

事实上,对于外资保险还有一条有意思的路。

外资保险参股中资险企赚大钱,而创建独资、合资险企只能赚小钱。案例诸如,汇丰保险之于中国平安(601318,股吧)、苏黎世金融之于新华保险、安盛人寿之于泰康人寿等。

归根结底,这还是一个国民待遇问题。

近日,银保监会公开表示:

银行和保险领域的开放措施力度加大,体现在取消或放宽外资股比限制、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扩大外资机构业务范围、优化外资机构监管规则等方面。

外资险企的未来:回到熟悉的赛道

中国保险业的未来,无需多言。

纵然已经成为世界第二保费大国,但依然距离发达市场拥有6—10倍的成长空间,可达百万亿的总资产空间。

2017年,中国保费首次超越日本成仅次于美国的国家,但在88个地区中,保险密度为384美元,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9%,排名45位;保险深度4.57%,比世界平均水平差了1.56个百分点,排名36位。

这一点,近日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在前海峰会上的发言也佐证了此点。

“预计未来20年,人身保险行业还能平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

至于外资保险的未来,我们不乏换个角度再看。“困境”、“瓶颈”、“水土不服”、“悖论”等字眼下,真相往往被掩盖。其中,依旧不乏部分外资寿险公司的表现,惊鸿一瞥。
友邦、中信保成、中英人寿、中意人寿、中宏人寿、中美大都会人寿等成立时间颇早的外资险企,组成优异梯队,每亿元保费利润率甚至高于中资寿险水平。 友邦、中信保成、中英人寿、中意人寿、中宏人寿、中美大都会人寿等成立时间颇早的外资险企,组成优异梯队,每亿元保费利润率甚至高于中资寿险水平。

整体看,2001年外资、合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为33亿元,2017年11月这一数字是2100亿元。保费盛宴时代,如斯业绩实属不易,剔除几家银行系和恒大人寿,相当数量的坚守个险之道的外资寿险公司业务质量是有目共睹的。

至于多年徘徊于5%左右的市场份额,外部因素不乏为重要原因之一,外资寿险公司真正春天还要有赖于上述桎梏的解决。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今日保。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查看更多:
#feedAv{ margin-top: -250px!important;transform: scale(0);}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