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财经资讯 > 正文

“相互保”走红引热议-保险频道-金鱼财经网

[2021-01-28 04:24:52] 来源: 编辑:wangjia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近日“相互保”服务引起大众的广泛关注,由于“保费低、门槛低、规则简明”的特点,推出仅3天,参加人数就达到了其最小团体目标330万人,目前已有超过1400万人加入。相互保的走红反映出当前国内的健康保险

近日“相互保”服务引起大众的广泛关注,由于“保费低、门槛低、规则简明”的特点,推出仅3天,参加人数就达到了其最小团体目标330万人,目前已有超过1400万人加入。相互保的走红反映出当前国内的健康保险市场仍存在巨大缺口,同时也反映出用户对相互保险的认可和需求

与此同时,伴随着参与人数的增长,相互保也引发各界热议,专家认为,相互保的产品创新顺应了保险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是供给侧改革的一个新样本。

1

返本开新:供给侧改革的新样本

相互保险中蕴含的风险共担的思想是保险的本源。相互保险公司一直是国际保险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互保险公司产生于18世纪,在国际上,相互保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早期达到发展的巅峰期,此后各国都经历了去相互化的浪潮。搭载了数字经济技术,相互保险返本开新,或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目前根据国际相互合作保险组织联盟(ICMIF)的统计数据,相互制保险国际上的发展保持稳定,2016年全球相互保险保费收入占全球保险市场总份额的27%。在美国、日本、法国德国、荷兰等保险业发达国家,相互保险市场占有份额都高达35%—50%之间。全球十大保险组织中,相互保险组织占据三席。

据了解,目前全国卫生费用支出中,个人占约三成,因大病返贫的比例高达42%。大病商业保障裸奔现象普遍(82.1%的受访者未购买),除了认知程度以外,决策障碍主要是价格太高(50%),不知怎么选(30%),看不懂(20%)。通过相互保,降低了加入门槛,过程清晰透明,计算简单,公众可以通过参与相互保的运作来了解商业保险,纠正化解长期以来对商业保险形成的偏见,关注自身的保障水平。因此相互保对于普及保险知识,启发公众保险意识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据信美精算师介绍,相互保的分摊额度与相互保成员的实际重疾发生率高度相关,而实际重疾发生率受人群的年龄分布、性别分布、地域分布等多种因素影响。基于中国的重大疾病发生情况,预估第一年参与的成员每人分摊的实际金额仅需一两百元。

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金融学院教授朱铭来认为,相互保险有助于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相互保降低了大病保障的门槛,填补了中低收入人群的医疗保障缺口。其产品大胆创新,根据实际发生的需要赔付情况进行费用分担,无需先行支付保费,体现了“互助共济”的保险理念。通过“相互保”的推广,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和保险意识,一定程度上推动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郭金龙认为,“相互保”的产品创新也正是保险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客观要求。中国保险市场的组织形式以及产品供给一直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多层次保险保障需求。发挥多种保险形式,将保险与技术相结合是满足消费者多层次保险需求的有效途径。

前微软战略合作总监刘润撰文认为,保险的本质是把发生概率特别特别小,但是一旦发生影响特别大的事情,找一群人平摊掉。

美国微软公司认证系统工程师、中再产险首席精算师李晓翾认为,相互保目前的加入人数已经满足了“大数法则”这一运营基础。因此“相互保”不存在单期赔付金额过高的问题。

熟人之间可以通过去中心化的方式平摊,因为信任成本低,而有了互联网,基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技术,可以使得这种“熟人模式”互联网化,通过“赔审团”的共同参与形式来保证评估的客观公正性。媒体评论指出,在透明、公开的环境下解决争议,消费者个体层面理赔难、维权成本高的先天弱项的局面得以扭转,获得了更为平等的话语权。

不过专家也提醒,相互保作为一个创新型、普惠型的保障计划,需要社会各界抱持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愿景和宽容心态,它也无法完全满足所有人群的保险需求,更不能替代其他商业保险产品,对保障需求更高的人们,应该考虑同时购买其他商业保险。

2

相互制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新机制

资深媒体人刘雪松认为,“相互保”成为现象级保险模式,实际上也是改革开放历程中的一个典型缩影,无非是,这是个“正在进行式”。正是因为它切中了时代发展的脉搏,切到了百姓日益高涨的保障需求,使得用户在医疗保障的长时间痛点中得到了舒缓、看到了创新可能带来的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相互保”与其说击中的是传统的灵魂痛点,不如说击中的是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尚未满足的一个痛点与难点。因此,包容它、鼓励它,让它成为探索这方面改革发展的试验田,甚至允许它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有探索的小小失误,这都是应有之义,也是改革开放一路走来的经验总结。

公共事务研究者麦徒认为,在很多人的惯常认知中,技术似乎就是数字、代码、方程式等冰冷符号的叠加,没有价值取向也没有人文温度,但渐次成熟的“指尖上的公共服务”表明,技术还可以是情怀和公共责任的承载,是纾解民众痛点、消解社会难点的途径。

麦徒进一步指出,相互保正是这种“指尖上的服务”的延伸,它的精髓在于超越保险,用数字经济技术筑起了美好生活的防洪堤——而且不需要消耗财政资源,它激发并集中了人们向善的力量,探索出了一条解决社会问题的新机制。

青年财经学者郑言表示,互联网的技术创新有助于提升服务效率、降低成本,为社会提供新服务。相互保是数字经济赋能传统行业、创造新服务的一个新案例。未来,数字经济的发展程度将直接决定未来中国的世界排名。中国成为数字经济大国,需要各行各业自身进行更新更快地发展迭代,更需要越来越多的跨界融合、产生化学反应,从而实现科技富民、科技强国。

(结束)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瞭望智库。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查看更多:
#feedAv{ margin-top: -250px!important;transform: scale(0);}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