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财经资讯 > 正文

救市,一部保险资金的奋斗史:那些和股灾有关的日子-保险频道-金鱼财经网

[2021-01-28 04:23:09] 来源: 编辑:wangjia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今日大盘之红,早已注定在19日。身处中国金融最高层的四个男人的集体出现,已经说明了一切。所以,救,还是不救,不是个问题。问题在于各色躁动、鼓吹背后的情绪管理,如何冷静、客观的看清股灾之前因后果,及险资

今日大盘之红,早已注定在19日。

身处中国金融最高层的四个男人的集体出现,已经说明了一切。

所以,救,还是不救,不是个问题。问题在于各色躁动、鼓吹背后的情绪管理,如何冷静、客观的看清股灾之前因后果,及险资所处之环境,综合判断。

A股28年七次大跌,七个周期,恰是中国保险资金市场化之旅,从封闭走向开放。

《今日保》以史为鉴,复盘了A股历史上的七次深跌及期间险资之得失。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从来不会简单重复。

1992年老人家南巡后,国家掀起了建设高潮,但很快遭遇经济过热、通胀率等严峻问题。

随后最高层出台了严厉整顿经济的“国十六条”(《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经济过热+宏观调控的双重夹击中,A股第一次大回撤降临。

1994年,中国A股市场成立的第四个年头。上证指数从1993年初的1558点降至326点,一年跌幅近80%。

这也是A股历史上最大的跌幅。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保险资金运用的混乱年代,或者说不规范发展阶段。

走过1979年后的计划经济时代,80年代后期保险资金运用逐渐放行,不再是只能赚取银行利息,而是给予一定程度的放宽。本是改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和保险的稳定性经营的第一次险资放行的结果并不乐观,甚至令保险公司出现了经营困难,及大量不良资产。

原因也是在80年代末的经济过热中,第一次迎来投资拓渠的险资大量涌向于房地产投资、有价证券买卖、信托、甚至民间借贷市场,分公司也可以进行投资,风险一时间难以掌控。

期间,最知名的当属以海南烂尾楼为标志的房地产泡沫破裂,里面即留有保险行业相当部分的不良资产。事后有人整理,当年数千家开发商卷款撤离的海南,全国金融系统留下的资金达400余亿元,相当于现在8000亿的购买力。

1995年《保险法》颁布,保险资金禁止入市。直至2004年方可再度进入股市,期间十年只能以间接投资方式进入股市。

1997年5月10日,由于印花税千分之三上升至千分之五,持续两年之久的第二轮股灾启幕。两年跌幅31%,似乎远比上一次轮温和得多。

事实上,1994年后因为IPO暂停、国债期货、T+0结束及监管层著名的“十二道金牌”等,A股在1995、1996迎来48%、45%的跌幅。

那一轮的股市深度下调的原因:国际上,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保卫港币成那一时期的经典战役;国内,国企改革大批次工人下岗,涉及人数千万级别,中国进入长达四五年之久的通货紧缩时期,再加上98年的洪水,宏观经济步履维艰。

这一时期,中国保险业正在经历最艰难的时刻,甚至可以说是生死存亡的时刻。

利差损阴霾笼罩着老牌保险公司们。投资渠道严峻匮乏的时代,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看银行脸色——存款利率。1996年前,央行的存款利率可达10.98%,险企销售8%、9%预定利率的保险产品尚有盈利空间。随后的一年内央行8次降息,银行一年存款利率由10.98%降至冰点的1.98%。再看保险公司长期保单预定利率仍居高不下,平均仍有六七个点之高。

1999年,成立不久的保监会为了进一步防范和化解利差损将寿险产品新单的预定利率上限下调至2.5%,保护了保险行业性的破产。

同年,保监会正式批准保险资金间接入市,规模比例5%,并留下了“以后视情况适当增加”的想象空间。

1999年5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中国股市会有很大发展。

随后,中国股市启动了迄今为止最壮观的一轮牛市行情,上证指数从1050点附近开始启动,两年之后攀上2245点的历史新高,累积涨幅超过100%。

期间,最活跃的是集各种高大上概念于一身的网络股、题材股、庄股为主的股票。各类操纵市场的乱象频出。

2001年,随着一纸国有股减持通知,牛市戛然而止。中科创业、亿安科技、银广夏等崩盘时十几个跌停的记录,放到今天依旧令韭菜们寒颤。

随后股市进入长达4年之久的大熊市,万千股民深套其中,万亿市值挥来散去。大量的题材股在腰斩之后继续腰斩。

有意思的是,这场旷日持久的熊市,先后经过了1300点的“政策底”、1000点的“市场底”后市场又出现了“基本面底”的奇谈。

1300点的政策底先后被市场击穿九次后,2005年高层救市政策陆续出台。

《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其中鼓励合规资金入市,支持保险资金以多种方式直接投资资本市场。

2005年1月,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由2‰下调至1‰,继而引发市场在2月份的一波小反弹。但反弹仅仅持续了一个月,最终击穿1000点的“市场底”。

这一年2月,保监会会同证监会下发《关于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交易有关问题的通知》及《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登记结算业务指南》,比例为公司上年末总资产规模的5%。

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终于在缠绵的熊市中出台,这标志着保险资金直接进入股市的政策坚冰融化。

同期,中国保险业深受因投资渠道的限制和投资结构的不合理带来的经营困境。2001——2005年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仅为3.14%、2.68%、2.90%、3.60%,不提5.5%的精算假设,连续两年投资收益低于3%的“安全阀”,可见压力。

两年后,险资迎来第一个大牛市——2007年保监会再次对险资入市政策进行调整:

投资A股的比例由年末总资产的5%调整到10%;

同时还可以投资ST类股票,保险资金投资A股已无禁区。

保险资金收益率继2006年上升到5.8%,2007年达到12.17%。

2004年总资产破万亿的保险行业,2007年总资产逼近3万亿元,成为中国资本市场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之一,与社保基金、汇金公司齐名,保险资金也被看做是“国家队”的代表。

2008年,中国股市全球跌幅第一,一路从6124的最高点下挫到1664点,下降幅度超过70%。

原因,美国的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当时中国重要经济驱动力出口遇重挫。同期,由于市场充满恐慌情绪,最高层出台了稳增长的一系列计划——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

下跌之前,A股的整体估值超过70倍,沪深300市盈率达到50多倍,是历史上最疯狂的价格

凶猛的下跌,也令初尝资本市场的保险业措手不及,保险业投资收益大幅下降。

前两年的股市繁荣,尤其是2007年的或许永远不会再出现的高投资收益,令保险公司将大量银行存款投放于股市。

2007年的险资投资收益率12.17%,投资收益2800亿元;2008年投资收益率不足2个百分点,投资收益仅为千亿元。

理财型保险为主的保险行业遭遇痛击,十余家主流保险公司的投连险几乎全部亏损,引发大面积退保,行业形象遭遇重创。

加之年初的雪灾、汶川地震,12家保险公司出现偿付能力不足,甚至不乏大集团公司旗下重要保险子公司。

看天吃饭的资本市场行情,及6%以上的发达国家险资平均收益率,终是令行业认识到:快速增长的保费收入与偏低的投资收益率矛盾日渐严峻,投资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庆幸的是,险资拓渠依旧小步放行。

间接投资基础设施、商业银行股权、未上市企业股权、不动产等投资领域……但保险资金的大时代还要等待一次A股的大熊市。

又一个三年熊市。

从2010年9月的3129点到2013年6月1849点,跌幅超过40%。

原因,4万亿刺激下的过剩产能,宏观经济严重过热、高通胀情况再现。收紧银根、遏制房价等依靠流动性管理的针对性举措效果并不理想,一场熊市不期而遇。

再看保险领域,投资收益过低——产品吸引力低——销售误导——保费负增长的恶性循环出现。

过低的投资收益水平和过低、过严格的预定利率管制令中国保险业异常困顿,2012年整个寿险行业的净利润未超过百亿元。2008年后的险资投资收益率更是一路走低,6.41%、4.84%、3.57%、3.35%。

相对存款和债券利息收入的稳定,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的波动主要取决于股票市场的波动。

随着2011熊市的开启,保险资金的波动性再现。浮盈消耗殆尽,浮亏增加,保险公司投资业绩出现较大幅度下滑。

令业界鼓舞的是,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保监会陆续出台了10多项投资领域的新政,给予保险机构更加灵活的投资操作自主权,涉及投资债券、股权和不动产、理财产品等证券化金融产品、金融衍生品、股指期货,还可以参与境外投资进行委托投资等。

经此举,保监会能放开的保险资金运用领域大放行。

事实上,2012年也是中国金融领域的“开放”年,利率市场化的金融改革背景下,金融监管政策开始发生重大变化,银行、证券、保险大踏步放开投资限制、拓宽投资渠道,金融混业的趋势几乎是以一种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席卷而来。

此后五年,保险行业逐渐摆脱对资本市场的依赖,无论熊牛市,投资收益稳中有升。

2013年——2017年达到5.0%、6.3%、7.6%、5.7%、5.8%,最近三年行业净利润均突破2000亿元。

这一轮熊市,也是保险牵扯最深的一次。

2015年6月,上证指数5178点,半年后的2016年1月仅剩2638点,6个月跌幅49%,相对上述五次探底是时间最短的一次。

期间,怎一个惨烈了得。“两次熔断”后杠杆牛的破灭,迎来了至暗时刻。2015年下半年到2016年上半年的那段时间股票、债券、汇率,几乎所有的市场都在崩溃。

放水救市叠加汇改,资本异动中,供给侧改革强行去产能,一轮房价暴涨中度过这轮熊市。

此次之救市也是史无前例,国务院多部委更是密集出台多项重量级政策,央行、国资委、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先后表态。

公安部也会同证监会排查恶意卖空股票与股指的线索。

投资新政13条后,保监会连续下发救市政策:

保险资金投资权益类资产的比例提高至上季度末总资产的30%。

《关于保险资金投资创业板上市公司股票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宣布解除保险公司投资创业板股票的禁令。

同时,保监会鼓励保险公司启动历史存量保单投资蓝筹股政策。

资金运用监管不断宽松背景下,加之低利率环境和股票市场的现实,保险公司投资于股票市场的资金逐渐增多。

尤其是资产驱动负债型险企手握充沛现金流,纵横资本市场,“为国救市、为国护盘”的喧嚣中,险资“买买买”名声大噪,涵盖了地产、金融、科技、医药、商业百货等诸多领域知名上市公司,猎入股权动辄10%、20%,甚至30%。

引起风向之变的导火索——“宝万之争”即发生于此。

观察保险公司投资的企业多具有如下特点:

分红好、股息率偏高、估值偏低、公司股价严重被低估,且多是各自领域的排名靠前的公司,拥有充沛的现金流。

期间,大股东持股比例不高,股权分散者首当其冲。

各种声音中,既有“野蛮人”、也有“欢迎投资”,还有“举牌是市场行为,依法合规的前提下,监管不宜‘干预’,但要引导”的监管信号。

遗憾的是,随后的演化超出了保险的范畴、甚至是经济的范畴。

这一波始自2017年底的下探,至最低点为本月的2449点,跌幅32%。

原因,受外部贸易摩擦影响,以及国内经济下行预期的冲击,市场信心受到了比较严重的打击。

市场的加速下行出现在国庆假期后,A股在短时间内经历了一轮急速暴跌。沪指在10月8日跌破2800点,随后先后突破2600点、2500点大关,创下2014年以来的新低。

19日,一波监管层的重磅救市喊话的到来也就可以理解。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央行行长易纲、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均罕见发声,陆续发布提振股市的言论,低迷多日的沪市股指探底2449点后反弹,收盘涨逾2%,重新站上2500点。

这一次,险资救市声音再起。

充分发挥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优势,加大保险资金财务性和战略性投资优质上市公司力度。

允许保险资金设立专项产品参与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不纳入权益投资比例监管。

救还是不救?

当今中国最重要的两大资金——保险资金和公募基金均有着决定市场走势的力量。多年来,两者间争夺“江湖一哥”的传闻,不时登上媒体报端。

近二十万亿的体量,早已引高层建筑的关注。保险的事儿不再仅是自家一亩三分地的专业的事儿。

关键是,历次参与中险资收益多不错。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今日保。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查看更多:
#feedAv{ margin-top: -250px!important;transform: scale(0);}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