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134号文实施一周年,中短存续期产品销售已几近停滞,2018的保险市场、格局甚至大发展环境陡然而变。
“保险姓保、回归本源”的严监管背景下,瘦身、增速放缓成常态,如何理顺资产负债管理,事关稳定,更系发展。
从偿一代到偿二代,从保监会到银保监会,经历了“1+4”的监管重塑,迎来了《保险资产负债管理监管规则》正式定调,保险业也从一路狂奔回归理性,从重理财回归长期保障。
面对日益聚集的庞大保险资产,风险管理越来越紧迫。在互联网巨头、科技型公司接连入局保险行业之时,如何审视自身风险偏好体系,进行资产负债匹配管理,优化投资,均衡收益与风险,考验着保险市场上各家经营主体。
是一道关口,更是一次跨越。
连续两年下降,2018年SARMRA预期平均分77.77
近日,普华永道发布《2018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与资产负债管理调查报告》显示:
82家受访的保险机构的平均SARMRA得分为77.77,较2017年下降0.81分。
从近两年的得分看,保险行业SARMRA得分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
2018年受访机构对SARMRA预期得分持续下降,行业平均预期77.77分。相比而言,2017年107家受访机构平均预期78.58分(行业实际平均得分为75.45),2016年76家受访机构平均预期78.61分(行业实际平均得分为74.02)。
相较2017年调查情况,高分受访机构明显减少。
2018年,仅有1%公司得分高于90分,高于80分的机构占比是31%。
2017年,上述数字分别是2%和42%;2016年,80分以上机构占比超50%。
普华永道方面的解释是:
由于监管环境及监管评估标准趋严,且今年只是少部分公司被抽中进行监管评估,其他公司均沿用去年的评估得分,故预计今年SARMRA的平均监管评分较去年难有上升空间。
从受访机构的风险管理体系看,94%保险公司已初步建立了风险管理体系。但从风险管理体系完善程度而言,大部分公司与领先公司的差距仍未缩小,大中型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优于小型保险公司。
原因在于寿险与财险承保标的上存在差异,和产品涉及领域的不同、资金性质的不同。
大部分寿险保障期限都在1年以上,甚至5年以上,追求的是长期保障;而财险多以短期为主。
当前中国严峻的财险马太效应中,市场固化如一潭死水,财险“老三家”或者说老大人保、老二平安几乎垄断整个财险行业的承保利润和行业净利润。尤其是承保利润,更是超越行业。
强势的马太效应下,换来的就是中小财险公司的广泛性亏损,这已成为共识。
和GDP更为密切的财险还面临着前端保费端口的萎靡,第一大险种——车险在商车费改、里程保险的出现已经看到了增速和承保利润的未来。
即便如此,车险依旧符合风险管理的大数法则,可以通过传统的风险管理手段去管控。反观其他责任险、信保等一些创新性的保险风险的可控力值得商榷。2018年快速前进中的农业保险领域,在连续出现的天气灾害中承保利润快速摊薄或者说难盈利将是个大概率事件。
对之普华永道方面认为:
“中小财险公司普遍亏损的现状下,财险的资产负债量化就会与寿险产生一定差距,同样也会对公司的核心价值造成一种侵蚀,做的越多亏得越多”。
他们也建议,“财险公司未来对于车险规模的考虑,不仅要看承保利润方面,也需要看投资端。”
事实上,相对于车险领域,财险公司的风险影响因素不仅有车险的影响,非车险领域的风险因子也是造成财险风险管理低于寿险行业的一些原因。
134号文周年祭:
流动性风险晋升第二大薄弱子风险领域
除上述两方面外,在此次发布的《报告》中,流动性风险超过操作风险成为今年受访机构第二大薄弱的子风险领域,值得关注。
有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年底,依旧有超4成的人身险公司背负现金流压力。而且,更有部分公司现金流直逼负值。
况且,在新的偿付能力监管规则要求下,“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 100%或者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50%的保险公司应在压力测试报告中说明拟采取的偿付能力改善措施。”
如果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达标,也将被列为重点关注对象,甚至会有停止新业务的处理。
对于流动性风险,普华永道方面认为,由于前期很多公司在追求规模上,大力发展了一些中短存续期产品,但自“134号文”发布以后,行业对产品的要求及规范更严格。
中短存续期产品被大量削减,但对于很多靠此发家的公司而言,就会产生一定的流动性风险。
此外,2018年55%的机构将风险偏好运用于资产负债管理和资产配置,45%的机构开始尝试运用于风险绩效考核。
对于未来,普华永道分析,风险偏好与资产负债管理的结合,以及风险绩效考核将成为下一步风险偏好体系提升的主要方向,也是资产负债管理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