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讯网消息 首届中国银行(601988,股吧)保险业国际高峰论坛将于9月27日、28日在北京银行(601169,股吧)保险产业园开幕。本次论坛主题为“新时代金融扩大开放与银行保险业改革发展之路”。 中邮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均章出席本次论坛并发言。
以下为党均章发言实录:
各位嘉宾下午好!我是来自中国邮政麾下的人寿保险公司。感谢主办方的邀请,很高兴来到我们银行保险业的石景山的新家来参加这个高峰论坛。我下面看的观点只代表我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所在单位。今天下午有一个主题,就是“银行保险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中国保险业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以来,充分发挥风险保障功能,响应国家的战略,服务国计民生,支持实体经济,推进国际合作等等很多方面,也作出了自己重要的贡献。
那么在保险资金应用领域,在监管部门立足实践,结合支持实体经济的需求方面,引导保险资金拓宽应用的范围,开拓投资渠道,提升投资能力,使保险投资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业重要的一个投资力量。大家知道,去年末保险投资资金总量已经超过15万亿,到目前,保险机构是国内长期债券市场的第一大投资者,是这个市场的第二大投资者,是基金市场的第一大机构投资者,是股票市场的第二大投资者,更是推动资管行业另类投资的一个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保险资金从投资范围来讲,除了黄金、大宗商品以及衍生品以外,所有的领域保险资金都有参与。它已经在场内、场外、传统、境内包括境外市场的各个方面,而且通过不同的产品已经实现了与银行证券基金信托等金融机构的全面对接,应该讲保险机构投资已经成为国内投资范围最广的机构投资者之一。
当然,大家知道去年以来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一些变化,特别是监管以及三大攻坚战的要求,实施了从严的监管来整顿金融秩序,包括投资秩序。这样一个变化特别是对于寿险行业来讲,去年来,在实施着转型发展回归本源的整体的转型。整体这个转型步伐的迈进,又对整个保险业的投资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随着保险信用保障回归保障的导向要求,保险公司的产品由中短期向中长期,由高价格向高价格的转型,这个转型趋势非常明显,到今年这个转型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产品端的负债发生这一变化的同时,对投资端就提出了一个新要求,就是保费的久期在拉长,要求与之相匹配的资产去适应,从保险投资端来讲,就面临着久期如何拉长和负债相对应的久期的情况,以前有考虑,但是不是考虑得这么深,是不是紧迫感这么强,这是值得考虑的。
第二,负债端由于回归本源,保险产品不光在期限上,而且在产品的复杂性上,种类上,都有新的变化,这些新的变化就对资产端的期限类别,风险类别,包括收益类别提出了一个新要求,也就是说,在保险资金的投资端,原来不管投资债券、投资股票投资其他的类,可能会考虑到负债端的相关的情况。当高性价产品为主体的时候可能是考虑不到位的,现在整个负债端的类别增多了,因素增加多了,那么在投资端的时候,必须考虑到负债端的情况,因为保险毕竟是保险,保费不同于银行存款,这是第二个方面。
第三,保险业特别是寿险业整体的业务转型,要求保险公司特别是寿险公司,要对大类资产配置需要更加丰富多彩、需要更加多元化。那么纵观现在的现状,可能还需要我们思考很多的问题。这是我说的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分析一下保险机构在资金投资方面,我个人认为存在的几个必须去思考的问题。在监管的支持下,中国保险的投资业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投资范围从窄到宽,到刚才说除了几个小方面,几乎每一个市场都有它的声音。但是纵观其发展历程,以及新的需求,我们不难发现有这么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行业高度关注。
第一,作为保险机构自身来讲,保险的主动管理能力有待提升。有几个层面:
1、我个人认为保险投资机构在大类资产配置的方面,战略意识还不够。虽然给规定了5个大类,很多细项很多产品的投资,但是作为单一机构在配置这五大类的时候,按照久期风险、收益,如何实现一个有效的战略组合,如何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的变化,特别是宏观经济利率的变化来组合一个具有市场波动性,抗波动性的一个战略组合,我感觉可能还需要去思考。
2、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保险资金应用里面,委托投资的多,直接投资的少,大量的钱可能是在债基、债券包括其他的一些保险的各类金融产品上。保险投资机构自身去主动管理,直接投资的范围种类量规模都还有待拓展。
3、保险投资机构在投资的业务模式上,创新的动力不强,创新的效果还不够明显,除了保险资管机构具备自身要去研发、发行一些债权计划,要拓展项目,做一些直接的股权类投资,要做一些模式的研究之外,那么没有在保险资金的应用模式上,在产品的创新上去倾注一定的精力,使保险资金具有自己特色明显的一种投资运营管理的模式,我个人感觉还需要进一步去思考。
4、保险投资对市场的主动引导不够。保险资金是市场上的第一大长期债的投资者,是第二大债券投资者,但我们对债券不管是利率债还是信用债还是其他的一些债券,对于发行人整个对二级市场,我们没有主动引导,我们影响发行的期限结构,利率定价结构,我们的影响力、话语权显然是和我们的投资者的规模可能还是不相匹配的,等于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东西。
5、我个人认为我们保险投资机构对于监管所允许的五大投资类别的范围在投资的力量上,还不够平衡,不够均衡,债券等资产固收类的占比很大,其他的投资其比较小,特别是对境外投资,如果说把中国的保险投资范围类别和美国市场、和欧洲市场做比较的话,显然我们的范围还比较窄,种类不够丰富。
6、海外市场还有待进一步拓展。作为保险资金要进一步地分散风险,做国别的市场等等这种风险分散,感觉现在我们的风险的分散度上还有待加强。
第二,我个人感觉社会提供的适合保险资金特点的资产供给不足,从可以允许的投资的资产类别里面,债券选择久期的期限,未来保险的负债的久期,可能都在5年、10年以上,我们不用说别的,只说债券可能是5年期占一块,10年期上的债不管是规模还是类别上,可能都还是不足的。包括其他的像产业基金、各类产业基金等私募股权,我们有一些但是不够广泛,像我们有几家保险公司投资京沪高铁的股权投资,很成功,但可惜保险行业在整体涉及国家重大的战略产业基础设施投资方面,没有形成自己成体系化的一套东西。特别是在今年市场波动以来,很多的保险机构都面临着无资可投,没有合适的资产可以投资的窘境,这是一点水,但也反映出了整个保险投资的现状。特别是中央和地方的各级政府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不管从地下、地上、空中,保险资金投资这些基础设施的系统性跟需求方项目加强方投资的紧密性,显然还是不够的。
第三,我个人认为监管政策对于保险投资的引导需要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还需要进一步去完善。银行跟保险可能在资金的属性上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果来纵观保险资金应用的历程,更多是管投资方向,管投资范围,管投资机构所具备的投资管理能力,对于投资方向落地方横向的关系如何去切换,如何去交合可能关注度不够。
另外一个方面,我个人认为去年的影子银行监管,刚才几位老师也讲了,我认为现在形成了两个堰塞湖,一个是形成了一个资金堰塞湖,商业银行随着几次降准,包括结构性的工具,现在主要商业银行形成的资金可能短时间没有发挥作用。另外以银行理财形成了一种非标资产的堰塞湖,这个资金堰塞湖跟资产堰塞湖之间某些行为某些手段是切断的,缺乏打通,那么这个非标资产堰塞湖里面,可能有一些是符合产业政策,符合相关政策需要长期资金支持的,由于某种行为是严重阻断,既没有渠也没有管子,没有任何的路径可以打通。这个可能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因此,在现在的基础上,监管应该结合银行与保险各自负债跟资产的特点,把该管的管住,把该放的放开。
第三个方面讲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第一,建议还是要完善保险资金应用的法律法规,结合保险资金来源比较稳定,使用的周期比较长,风险偏好相对比较低的特点,确定保险资金投资的法定领域,使保险资金成为中央政府建设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基础设施的投资项目,地方政府的重大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主要资金来源。要解决资金使用方对于长期投资资金的需求,只有保险资金是适合10年以上这种长期投资的,特别是有一些地方基础设施投资期限要在20年、15年期以上,如果这条不规定下来,现实中就形成两个问题,保险投资该投资10年期以上长期的,没有相应的资产所匹配的,这些重要的基础设施投资资金,保险资金进不去,或者说很难进得去。另外一方面,银行的负债都在短期化,银行投资10年期一偿的贷款,是容易错配的,这个层面上如果法规监管不引导,是不是形成了现实的错配,整个的社会资金会形成错配,保险资金已经15万亿,银行贷款100多万亿,已经有一定的量,一定能期待社会对长期投资的资金需求,应该把保险资金往哪个方向引去。
第二,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进一步疏通保险资金投资的通道,引导保险投资业务健康持续地发展。
这块应该说,保险总体的投资虽然前两年有各种说法,也有一些乱象,去年以来也是属于八大乱象整治之一,但理性地看,保险资金投资的风险整体还是非常可控的,它的行为应该讲还是比较规范的。现在关键是下一步如何能够把保险资金有效地引导到实体经济去,引导到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里面去,可能需要监管机构包括市场几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第三,作为保险机构自身来讲,一定要全方位地提升自身的投资能力,把原来借助外脑、借助外智、委托别人去投资,一定要转化成保险公司自身要建立自身的研发队伍,建设自身的投资队伍,要建设自身的投资管理队伍,包括产品的研发队伍,真正形成在社会上有一定地位的投资力量。
第四,还是要建议建立健全保险资产可以流动的二级市场,要发展保险资产和二级市场。要在上海保交所的基础上,建立系统完善的保险资产可估值、可交易的一个市场体系、规则体系。只有保险资产具有一定的二级市场的流通性,体现出它的资产流通性的溢价才能促使保险投资业务的更加健康的发展。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意见和建议,请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