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讯网消息 首届中国银行(601988,股吧)保险业国际高峰论坛将于9月27日、28日在北京银行(601169,股吧)保险产业园开幕。本次论坛主题为“新时代金融扩大开放与银行保险业改革发展之路”。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出席本次论坛并发言。
以下为黄益平发言实录:
谢谢周皓的主持,刚刚余老师讲的非常好,我的总体感觉我们现在讨论中美贸易战一个核心的问题还是我们自己下一步怎么发展的问题,我觉得我们40年来改革开放现在大家都在总结,我个人的总结要说中国过去40年做得好,最成功的其实就是两条,改革、开放。改革无非就是往市场化的方向走,开放就是融入世界经济的潮流。所以从这两个角度来说,我觉得应对特朗普、应对中美贸易战最好的办法恐怕还是把自己的事做好。
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金融改革的问题,金融改革也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改革的问题,一个是开放的问题。我们中国金融40人论坛有一个报告,我们每年组织一些专家做关于中国金融改革问题的报告,去年的是关于金融开放的问题,今年刚刚发布的报告是关于中国国内金融体系重构的问题。我跟大家分享简单的三点我的看法,这也是我们今年金山报告主要的发现。
第一点,怎么看我们过去40年的金融改革。我觉得如果把我们40年的金融改革做一个简单的概括,大概就是三个词,第一,数量比较大;第二,管制比较多;第三,监管比较弱。这三个方面我们是跟40年前来比,40年前1978年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时候,中国只有一家金融机构就要中国人民银行,既是中央银行也是商业银行,但40年过去我们看到今天的中国金融体系,无论是看机构还是看市场规模都应该说是相当可观。但我们确实是政府管制还比较多,我们有一个叫“金融抑制指数”也就是看中国政府在金融发展中的干预的程度。2015年中国在130个国家中金融抑制的程度排在第14位,也就是说我们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市场化的路走了很久,但政府对金融体系的干预程度还是比较高的。同时,我们的监管框架比较弱,里面有很多的问题,刚才周延礼主席已经讲过了。所以,40年金融改革总体的概括,就是数量比较大,管制比较多,尽管相对比较弱。
第二点,这样的一个比较特殊的改革的轨迹应该说过去还是很有效地支持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从中国经济增长来说,尤其是在前30年中国的经济GDP增长年均10%,即使是算上后面的10年,40年平均9%,仍然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结果,而且过去我们虽然出现了一些金融风险问题,总体来说保持了我们金融系统的稳定性,所以应该说是不错的结果。随着我们觉得市场化的道路走得不彻底,但还是觉得效果不错。但现在可能是有一些问题,我从两个方面来看:
第一,如果看现在的金融效率,似乎是有所下降,我个人看的比较多的一个指标是边际资本产出率,意思是每生产一个新的单位的GDP需要几个新的单位的资本投入。这个数据根据我们的测算,在2007年的时候是3.5,2017年的时候是6.3,所以可以看到,我们同样的资本投入所能获得的GDP的产出是越来越少,直接使我们的金融和资本效率在下降。
第二,金融风险在上升,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已经成为了我们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一方面是金融的效率在下降,另一方面是金融风险在上升,这把两个合在一起,我认为确实是值得我们担忧的,这也是我们要进一步往前走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具体而言,金融体系到底是面临一些什么样的短板、什么样的问题?我觉得可能是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我们现在的金融体系似乎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实体经济对金融的支持。我们前面的实体经济似乎是比较有效地支持金融增长,可能是因为我们过去的金融需求跟原来的体系是匹配的,是没有问题的,现在变得有问题。我举两个简单的例子:
第一,我们经济中看到的储蓄率在逐步地下降,但消费在变得越来越重要。如果这样的一个经济再平衡是我们想要的结果,但是怎么样才能持续?未来一个很重要的挑战,对于中国的家庭来说,就是要获得越来越多的资产性的收入。过去我们老百姓(603883,股吧)的收入都是劳动的收入,未来资产性的收入要变得越来越多,但现在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老百姓有很多金融资源没有地方安放没有很多的资产可以供他们投资,这是一个供求不匹配的很好的例子。
第二,从企业部门来说,过去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制造业的粗放式的要素投入型驱动的增长,基本上是一个简单的增长投入经济会扩张,未来恐怕会有变化,未来更多是要创新和产业升级,也就是说现在我们面对的是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在这个时候,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要求就不太一样,对风险的处置能力要提高,承受能力要提高,对于信用的评估的方式要提高,因为我们未来的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的很多企业,很可能是小规模的企业,很可能是初创企业,很可能是服务型的企业,也就是说轻资产的企业,这个和我们原来传统的用银行看你的财务数据,看你的资产负债表,看你的抵押资产的这些做法,可能有一些改变。所以,我们现在的金融部门对于我们实体经济,尤其是企业的服务之间有一个很大的差距。
第二,我们政府和市场之间的边界不是非常清楚,不是很清楚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我刚才说的,政府对金融体系的干预还是比较多。其实包括我们经常看到的有一些政策,是政府希望办好事,但最后的效果不是特别理想。比如说,我们经常听到的做“双创”,政府支持各个地方搞很多的产业引导基金,做很多的孵化器,但事实上如果不是因地制宜,不是适合的来做,最后变成一个政绩工程,最后的效果怎么样很难说。
另外一个很好的例子是我们政府一直倡导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往往是行政性的手段为主,政府要强制性地压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如果不是按照市场规律来试图解决这些问题,那么最后很可能是事倍功半,甚至是效果适得其反,这个是我们要考虑要继续往前走,恐怕要更多地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第三,现在我们似乎监管体系有一些问题,管不住风险。过去说实话我们三十几年、40年金融体系相对比较稳定,但其实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过去的金融稳定主要是两大支撑因素:
第一,可持续的高增长,高增长的好处是在发展中解决问题,有很多的风险随着经济的发展化解掉了。
第二,政府担保,有问题没有关系,政府兜底,慢慢地把它化解掉。这两条现在看很难持续,未来需要更多的市场化的监管,怎么转过来现在是一个问题。现在看起来,既然中央不是说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成为我们三大攻坚战的第一个攻坚战,说明我们现在的监管框架能不能继续有效地管住风险,保住金融体系的问题可能有一些问题。
最后,未来的改革应该怎么走?我们总体的感觉应该是继续走市场化的道路,强化市场机制,很可能是我们下一步金融改革进一步的方向。也可以说继续我们过去40年的道路,但可能还要往前走,具体而言,可能是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我们过去的金融体系都是银行为主,未来可能也很长时间还是银行为主,但是资本市场也许可以发挥更多的、更大的作用。其实也就是我们政府说的要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第二,我们在资源配置当中要尽可能地减少政府的干预,让市场机制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就是让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的配置当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要改革我们的监管框架,监管框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我们金融市场、资本市场有效公平的运行,最关键的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