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致鸿 北京报道
曾经连续火爆的内地居民赴港投保人群热情,开始下降。
根据8月31日香港保险监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上半年,由内地访客带来的新造保单数21.58万份,同比基本相同;新造保单保费为223.32亿港元,同比下降26.6%。
对于这种情况,9月4日,一位华南地区保险经纪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认为,“其实单数变化不大,主要是大单减少。”
大额保单回落是主因
香港保险业监管局数据显示,2007-2016年,内地访客新造保单保费从52.49亿港元增长至726.88亿港元;2017年,内地访客新造保单保费508亿港元,相较2016年726.88亿港元下降30.1%,出现了近七年来的首次下降;2018年上半年,内地访客新造保单保费223.32亿港元,同比下降26.6%,继续回落。
对于其中原因,深圳华博精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晓波认为,前些年随着内地访客赴港投保人数增加,香港寿险市场经历了一波快速增长,2016年达到最高峰,其中内地访客贡献近四成。随着央行外汇管制加强,2017年新单保费回落,但内地访客贡献仍在30%以上。2018年上半年,内地访客新单保费贡献占比降至26.6%,而在本地居民业务推动下,香港寿险新单保费维持正增长。
对此,保险业内较为活跃的精算师Alex表示认同。Alex坦言,在国家外汇管制政策的影响下,以转移资产为目的来港投保的内地访客数量明显减少,而以配置香港重疾险的内地访客数量有较明显增加。
上半年,按新单保费统计,内地访客购买终身寿险的保费最多,占比为53.1%,与2017年同期持平;其次为万用寿险,占比17.2%,低于2017年同期的19.1%;重疾险第三名,占比13.2%,较2017年同期的8.6%有明显升高。
其中,保障型终身寿险通常设计为万能险形式,主要用于满足客户财富传承的需求,由于投保保额常在千万美元以上,业内也称之为大额保单。
此外,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此前,一些地方保监局相继对区域涉赚非法商业保险活动线索进行排查,其中便涉及一些财富咨询、投资和服务公司等采取“境内宣传、境外签单”的形式变相销售境外保单的行为,而其主要销售的正是香港保险产品。
两地监管同步趋严
长期以来,始终有一种声音:香港保险和内地保险何种更优?王晓波认为,适合跨境投保的人群主要是中产阶层以上等层面人士,不管是哪类人群,最关键是选择在保险领域专业并具有职业精神的经纪人或代理人。尽量在投保咨询时多提一些问题,一方面确认咨询顾问的专业性和职业精神;另一方面确保保险方案能满足真实需求,配置产品的性价比相对较高。
而对于香港保险和内地保险的优劣,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已经多次进行报道,比如“海港城事件”引发的“有限告知”和“无限告知”问题的讨论等,在此不再赘述。(详见21世纪经济报道刊于2017年12月19日的《“双面”港险:高品质服务与销售误导并存》等文章)
“无论是香港保险,还是内地保险,都会有高品质的专业服务,也一定会存在销售误导的现象。”某保险公司代理人表示。
而两地监管都有越发从严的趋势。例如,2017年6月,原香港保险业监理处的监管职责移交至新成立的人力编制更为充足的保险业监管局,保监局接手了对保险公司的监管后,加强了在市场行为上的监管,如限制保险公司付出佣金比例,增加客户财务需求分析环节,规范计划书的演示形式和内容等。
王晓波表示,保监局将在2019年中之前,从目前的三个自律协会(香港保险顾问联会、香港专业保险经纪协会和保险代理登记委员会)接手保险经纪和代理人的监管,预计会进一步加强对保险中介的监管力度。
某大型保险公司精算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年来,内地保险的确有在借鉴香港产品的设计形态,以丰富产品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