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发现,从获批开业的保险公司情况看,截至2018年7月31日与2017年同期差距并不大;但从获批筹建的保险公司情况看,则从2016年开始逐年下降。
过去几年,一些与保险业性质完全不合的资本进入保险业,形成重大风险,目前监管已经收紧口子,对金融机构的不同类型股东实施差异化监管。
8家公司获批开业
截至2018年7月31日,今年共计8家保险公司获批开业,合计注册资本118.6亿元。其中,共有两家财险公司,分别是黄河财险和融盛财险;5家寿险公司,分别是国富人寿、海保人寿、瑞华健康、国宝人寿和北京人寿。此外,还有一家专业科技保险公司,即太平科技。
同期2017年1-7月,有11家保险公司获批开业,合计注册资本173亿元。其中,仅有一家财险公司即中远海运财险;6家寿险公司,分别是招商局仁和人寿、爱心人寿、华贵人寿、和泰人寿、复星联合健康和横琴人寿;三家相互保险社,分别是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众惠财产相互保险社、汇友建工相互保险社;以及一家再保险公司,即人保再保险。
在2018年获批开业的保险公司中,1月9日,黄河财险和太平科技同时获批开业,拔得今年开业许可的头筹。早在2016年9月,黄河财险便已获批筹建,而太平科技亦是在2016年6月已获批筹建。
目前,黄河财险公司开业后可在北京和甘肃开展业务,两年后根据公司经营管理水平、业务发展状况和人才储备情况,逐步在上述区域外设立分支机构。太平科技2018年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二季度保险业务收入14.87万元,净利润-566.3万元。
北京人寿、国宝人寿和国富人寿从获批筹建到获批开业时间相对较短。具体而言,2017年1月,北京人寿获批筹建,2018年2月获批开业;2017年1月,国宝人寿获批筹建,2018年5月获批开业;2017年1月,国富人寿获批筹建,2018年6月获批开业。
与之对比,2017年1月,共有三家保险公司获批开业,分别是1月5日获批开业的横琴人寿、1月25日获批的复星联合健康和1月26日获批的和泰人寿。目前,这些保险公司的发展已步入正轨。
以复星联合健康为例, 2018年二季度,原保险保费收入1.03亿元,净利润0.28亿元。不过,复星联合健康消费者投诉居高不下。8月8日,银保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人身险公司亿元保费投诉量前10位、万张保单投诉量前10位、万人次投诉量前10位,均有复星联合健康的身影。值得一提的是,消费者投诉居高不下已是复星旗下人身险公司的通病。
横琴人寿董事长兰亚东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长期来看,中国保险市场的潜力非常大,如果从C端来看,保险市场最大的变化是消费者从被动购买到有了主动购买的意识,但有了主动购买的意识不代表可以主动购买。以家庭为单位的一体化保障解决方案可能成为未来最重要的发展趋势。“对于许多中产家庭而言,未来一个家庭拥有6-9张保单,并非难事。”
8月13日,央行发布的《2017年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显示,2017年,保险密度、保险深度稳步增加,增速略有下滑。具体而言,2017年,全国保险密度为2631.58元/人,同比增长17.53%,增速略有下滑;保险深度为4.42%,比上年高0.26个百分点。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居民参保意识较强。从各省数据看,北京、上海、江苏等省(市)保险密度居前,仍有约1/3的省份保险密度低于2000元/人。从保险深度看,北京等部分省(市)保险深度较高,已超过5%。
今年尚无公司批筹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2018年至今尚无保险公司获批筹建。与之对比,2017年1-7月,共有6家保险公司获批筹建;2016年1-7月,共有12家保险公司获批筹建。
具体而言,截至2016年7月31日,当年获批筹建的12家保险公司中,共有4家寿险公司,分别是华贵人寿、横琴人寿、三峡人寿和人保养老;2家财险公司,分别是永诚财险和建信财险;3家相互保险社,分别是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众惠财产相互保险社、汇友建工相互保险社;以及太平科技、前海再保险和百年资管等。
截至2017年7月31日,当年获批筹建的6家保险公司中,共有4家寿险公司,分别是国宝人寿、国富人寿、海保人寿和北京人寿;1家财险公司,即融盛财险;以及人保再保险。
一位保险公司高管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近年来,我国保费收入保持高速增长,显示出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良好的产业前景和合理的投资收益,是吸引社会资本的最大动因。此外,还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利用资本市场资源,满足多元化经营需求等原因。”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发现,从获批筹建的保险公司股东背景看,涉及房地产开发和建筑施工,化药制剂及原料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互联网信息服务相关,服装、毛线纱线及印染、棉纺,汽车销售与汽车后服务,图书出版、发行,文化娱乐,以及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相关等众多领域。
然而,一位接近监管的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过去一段时间,监管机构对社会资本采取了多多益善、来者不拒的态度,一些与保险业性质完全不合的资本进入保险业,甚至让一些兴风作浪危害国家金融安全的金融大鳄藏身保险业,形成重大风险,教训十分深刻。现在那些问题保险机构出现的资本不实问题,是表象,其根源是资本不适,就是说这类资本本身就不适合、不应该进入保险业。”
某保险公司高管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如果一家保险公司的股东股权方面存在问题,那么其在公司治理上,包括公司章程与“三会一层”运作、内控与合规管理、关联交易管理等方面发生问题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以昆仑健康为例,此前,原保监会便曾发布公告称,深圳宏昌宇等7家公司在投资入股昆仑健康、申请相关行政许可过程中,提供虚假财务报告,作出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股东之间无关联关系等不实陈述,存在编制提供虚假材料的行为。因此,撤销昆仑健康有关股东和注册资本变更的行政许可,依法处置相关投资人违规取得的股权。
保险学者王和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透过各种金融乱象,究其原因,企业治理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而企业治理问题的背后是准入和股权等问题,特别是非金融企业投资者问题。
王和认为,加强监管不仅是正本清源,更是使命所在。要确保金融机构立足主业,审慎经营,隔离风险,避免盲目扩张和脱实向虚,这不仅是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更是行业服务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提和保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朱俊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提高保险业准入门槛,加强保险公司管理,可以形成“良币驱逐劣币”的趋势,有利于保险业健康、长远发展;但是在保证市场准入规则相对公正的前提下,允许新的市场主体进入无可厚非,促进不同经济主体充分、公平地竞争,尤其是对民营资本而言,不要随意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