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讯保险消息 2018年6月12日,由和讯网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寿险发展论坛在乌镇枕水酒店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探索高质量增长绘制保险强国蓝图——中国寿险转型与跃迁”。原保监会副主席魏迎宁出席论坛并做主题演讲。
以下是魏迎宁演讲实录:
尊敬的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来到美丽的乌镇参加这次寿险发展论坛,又见到了很多保险界的老朋友,我也感到保险业的确是在发展,社会影响力日益扩大。今天我要分享的就是《寿险业:回归本源转型发展》。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经过四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保险市场。中国人口最多,老龄化在加速,中国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而同时我们的保险深度、保险密度还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所以,保险业发展潜力巨大。另外在不久前召开的博鳌论坛上,国家领导人也宣布,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尤其是金融业对外开放,在金融业里面特别提到了保险对外开放。
中国保险业发展环境现状有四个特点
那么从保险业发展的环境看,有四个特点:社会需求旺盛、政府政策支持、监管力度增大、保险科技兴起。
第一,旺盛的社会需求。昨晚我来到乌镇,按说每周一应该是旅游景点人最少的时候,但我昨晚转转发现,人依然很多,说明大家富裕了,都愿意出来旅游。其实经济发展了,收入增加了,保险意识增强了。有时候不是因为大家不需要、没有钱或是不想买保险,而是没有发现自己需要的产品、或者对保险公司不太放心,暂时没有买保险。
第二方面,政府大力支持保险业的发展。前几年就有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政策,去年全国推开税优型健康保险。今年从5月份开始,刚刚开始试点,个人延税型养老保险,这都是国家给保险业的政策支持。
第三方面,银保监会成立,监管力度加大,全面加强了监管,使保险业能够更好地防控风险。
最后一方面,保险科技兴起,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保险行业运用中正寻求重大的突破。
中国寿险转型尚不理想:保费前4月负增投资款增速未降
我们看看保险业概况,2017年末,直接承保的财产和人寿保险公司达到170多家,另外保险营销员达到807万人,他们所销售的保费在总保费中占到了将近40%,另外还有38.6%的保费是兼业代理销售的,主要是银行、邮局等兼业代理网点。
保费数据方面,来自中国保监会官网数据显示,人身险公司的保费近年来平均增长速度大概是20%左右,但是今年以来人身险公司的保费出现了负增长,往年一、二月份保险公司开门红,春节前后就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增长,大概占全年保费计划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但今年开门不太红,一直到4月份保费收入还是负增长13.6%。
而人身保险公司没有纳入保险合同核算的投资款和独立帐户新增缴费额,大家看看2013年以来的最高的时候,比如2016年投资款和独立账户新增缴费额,超过了保费的50%还多。我们看这个数字。今年1-4月,虽然保费是负增长13.6%,但投资款和独立帐户新增缴费额增长32.2%,这个数字表明了什么?表明了我们在转型过程中,保费的增长速度不太理想,同时不能纳入保险合同核算的投资款的增长速度还是没有降下来,虽然投资款去年是负增长比较大,今年前4月增长30%多还是比较快的。由这个数字可以看出来,结构调整不是太容易的事情。
大家看这个图,保费增速总体还是比较平缓,今年开始负增长。这个投资款新增缴费额以前增长比较快,去年是负增长,今年又增长比较快,业务调整不是太容易的事。
在去年召开的金融工作会议上,习主席在讲话中提出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以前我们总爱引用“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这句话,这是以前的定位,而今对于金融的定位地位就更高了,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金融工作要把握的重要原则:回归本源、优化结构、强化监管、市场导向。
寿险业面临三大问题:偏离本源、诚信缺失、创新不足
寿险存在什么问题?它的发展虽然比较快,目前正在调整结构,增长速度不太理想,存在哪些问题?这是我自己的归纳,不一定准确,我讲三个方面。
一是偏离本源。二是诚信缺失。三是创新不足。
偏离本源是说一些寿险产品基本上没有保障功能,只是一种投资理财工具,既不能发挥保险的优势也可能会造成风险。
诚信缺失,我从监管者的角度,最近这几年保险业的诚信水平比以前应该是提高了很多。此前早期的时候,尤其我在保监局的时候,也经常到基层,以普通消费者的身份去体验保险的诚信程度,当时欺骗误导比较严重。这些年来已经好多了,但误导现象还是存在的。理赔难也没有真正解决,因为没有最终解决,社会反映还是有问题。
三是创新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在售的保险产品大概有2万种,但实际上归一下类,基本都差不太多。保险科技主要用于销售和服务,产品和商业模式的创新还有待于深化和突破。
当然保险业属于金融业,对于金融业来讲防范化解风险是永恒的主题,保险业也是一样,由于保监会建立了偿付能力监管制度,这个偿付能力的标准已经成为保险业刚性约束,大多数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一、保险要回归本源。
非寿险的功能是风险保障,寿险的本源是什么?是风险保障和投资理财。
风险保障是人寿保险的基本功能,它对人的身老病死残等风险提供保障。因为风险长期存在,而且随着年龄在增长,人寿保险的保单一般是长期的,保费一般采用期缴均衡保费方式。
而投资理财是人寿保险的辅助功能,它服务于保障,人寿保险投资理财功能它契合人的生命周期,同时由于期限比较长,可以熨平经济周期,使被保险人获得长期稳定的回报,寿险资金运用要求比较高的安全性,风险比较小,当然回报不可能很高。
我们讲保险理论,我原来学保险专业的时候,人寿保险并没有保障型和投资型之分,人寿保险就是提供保障的,这是第一。第二,许多人寿保险同时具有投资理财功能。
只有投资理财功能几乎没有什么保障功能,这样的产品目前我们称之为投资型产品,投资型产品其实既然不提供保障功能,它本身就不是寿险产品。原来我们学保险的时候,人寿保险首先要提供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说就是保障型的,其次有些是投资理财功能的,有些是没有的。比如定期死亡保险,没有投资理财功能,终身死亡保险也没有投资理财功能,被保险人活着领不到钱。而专门投资的应该买信托,买基金,不应该买保险。
我们现在讲保险产品与渠道结构在调整。保险营销员队伍以前从100多万增长到200多万,用了大概五年的时间,从200多万到400多万用了六、七年的时间,400多万到800多万用了两年时间,因为你看都是涨一倍,用的时间现在是很短了。说明什么呢?同时,大家看2016和2017年两年相比,营销员渠道保费所占的比重是增加的。寿险产品多数是长期的保费期缴产品,营销员销售的多数是保障型产品,但这并非绝对的。
四大角度剖析寿险回归保障
寿险作为保险,理所当然的应该具有保障功能,什么叫具有保障功能呢?那就需要保险金额比较高,能够满足被保险人发生保险事故的需求。什么叫保险金额比较高?比如他一次性缴纳10万保费,说明已经有10万元钱了,那这个人死亡给多少钱?给10万零1千?这样的保额能满足他的需求吗?不可能。现在说寿险要回归保障要转型,有些人首先要问,什么叫做保障?
第一,是不是只有死亡保险和重大疾病保险才是保障型的产品?我觉得这个不是那么简单的。因为生存保障也应该是一种保障。二百多年以前,人寿保险刚刚产生的时候,那个时候死亡是最大的风险,在现在社会里面,随着寿命的延长和家庭小型化,抚养比例的减小,生存应该是更重要的保障。所以,生存保障也是保障。最近一两个月,国家决定对个人投保的养老金保险给予税收优惠,为什么要给优惠呢?因为它能提供保障,保障的是养老,养老属于生存状态,所以对生存的保障也是保障。
第二,保障型产品一定是长期的?应该说保障型产品多数是长期的,但不是绝对的。比如一年定期死亡保险,也是保障型的。比如企业给员工保死亡保险,一般就可以一年一保,因为企业员工有退休的,有新加入的,总体年龄变化不大,它可以一年一年保,这就是团体一年定期死亡保险,它是保障型的。
第三,保障型产品是不是一定期缴保费?大家现在有一个衡量比例,期缴保费在总保费中所占的比重。应该说绝大多数长期保障型产品采取期缴保费的方式,但这不是绝对的,你不能说趸交就一定不是保障型的。比如只保死亡保险,因没有生存给付责任,保费较低,可以一次性缴费,投保人愿意一次交清当然可以。比如子女到国外定居之前,给父母买一次性缴费的养老金保险,他是一次性缴清保费后就可以开始领取了,这是不是保障型?是保障型的。
第四,保障型产品是不是只应该由营销员销售?并不是。应该说营销员销售的绝大多数是保障型产品。但是银行、邮局、兼业代理渠道能不能销售保障型产品?完全没问题。从法律上没有障碍,没有人说不行。而且银行柜员的平均文化水平比营销员高,起码是大专以上,理解寿险产品,要比营销员容易,所以银行完全可以销售保障型产品。
二、诚信缺失
诚实信用是保险业生存发展的基石,也是保险的基本原则、保险文化的核心,以及保险业社会形象的评价依据,一般老百姓根据什么评价保险,就是根据你是不是诚实信用。
保险业能够产生、发展、生存到今天就因为有诚实信用在。投保人先缴纳保费,如果发生事故就给赔款,不发生事故不给赔款。多数投保人没有发生保险事故,没有给到赔款。是不是还要买保险?一旦发生事故能拿到赔款,他相信保险公司是守信用的,而且保险公司实际上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也是守信用的。
怎么加强诚信建设?我想三个层次的问题。最上面的层次,最直接,短期能见效的就是要采取监管措施,要制定防止失信的制度,要对失信行为采取监管措施。中间层次是保险行业要自律,各公司要把诚信贯穿于整个业务流程。最底层的则是文化建设,就是在保险行业建设诚信文化,使诚信成为保险从业人员的内在要求、自觉行动。
去年中国保监会发了一个通知,要求对保险销售行为进行可回溯管理,在一定范围内的业务要求对销售过程要录音录像。大家学保险的历史,在座也有保险的老师,从保险业产生以来有没有这个要求?以前没有录音的设备,以前录音录像设备很贵,体积很大,不可能,不普及。最近这几年录音/录像设备比较便宜了,也便于携带了,成本也很低了,才有可能。现在国外也有这个录音/录像的设备,我们有没有听说过国外要求寿险产品推销的时候要求录音录像呢?好像还没有,为什么呢?我感觉这是不得已的措施。如果你没有这些问题,它不需要这么做,因为有这些问题解决不了,好,现在科技发达了,录音录像设备比较便宜了,便于携带了,成本很低了,可以采取这个措施。
比如说“对人身保险产品专项核查”,这是今年刚刚发的文件。我看了这个文件之后感觉这是不得已采取的监管措施。
我已经退休了,不知道这样说对不对。你想一想,本来诚实信用是保险的基本原则,《保险法》已经有规定,如果我们都按照这个原则办,即使不能百分之百的达到,应该也相差不多。我们以前不是没有人身保险产品管理的规定,应该怎么开发,有规定,但为什么还要核查,制定这么细的负面清单呢?就是有时候监管对象挑战监管底线,光列原则还不行,必须有详细的负面清单才能操作。
三、创新不足。
互联网保险在保险业的应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很多创新,UBI/里程汽车保险、人工智能定损、智能保险顾问、手机保险自助投保、查询、索赔、网上保险超市、社交平台/大数据营销等。
但是从互联网保费的增长和它占总保费的比重,最近一两年来和我们的预期是不一样的,没有直线上升反而略有下降了。
信息技术在保险业的应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是接近成熟了,云计算基本在使用了,其他的技术,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都处于研发和实验阶段,应用前景还是很广泛的。
我想保险机构和科技公司应该合作进行创新、深化技术运用,在产品、销售、服务、理赔、商业模式等方面创新。可以从细微处入手、解决保险业痛点,逐步推进、提高效率、改进服务、防控风险,最后产生突破性进展和颠覆性影响。
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