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财经资讯 > 正文

我国保险业2017年发展状况及2018年一季报分析(上) -保险频道-金鱼财经网

[2021-01-28 03:59:48] 来源: 编辑:wangjia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2017年保险业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承保业务增长逐月放缓与理赔支出增幅大幅减少并存,行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2017年末行业总资产余额和资金运用余额分别为16.75万亿元、14.92万亿元,较年初

2017年保险业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承保业务增长逐月放缓与理赔支出增幅大幅减少并存,行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2017年末行业总资产余额和资金运用余额分别为16.75万亿元、14.92万亿元,较年初分别增长10.8%和11.42%。全年原保险保费收入与赔款给付支出分别为3.66万亿元、1.0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16%、6.35%。保费与投资端增长推动资产规模稳步扩张,投资收益改善使得净利润显著增加。

2017年保险业发展的主要特征:一是人身险业务发展降温,产险业务增长提速,寿险失速、意外险增速稳定,健康险个位数增长,车险平稳,责任险等非车险明显回暖;二是监管供给侧改革推动行业回归本源、保险发展水平稳健提升;三是险企纷纷抢滩布局商业养老险领域;四是利率上行引发负债端成本刚性上升,险资投资回归稳健;五是受制于外汇管控与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内地居民赴港投保金额降幅较大。

2017年主要类型保险公司经营状况:国内保险机构竞争格局呈现强者恒强、特色险企快速发展的态势。大型机构市场份额普遍回升、承保结构持续优化,投资效益显著提升,中小险企普遍增长乏力;“BATJ”携流量、场景优势加速布局,借力保险科技赋能行业发展;银行保险渠道受阻,银保合作亟待创新;股权并购新规约束保银并购。

2018年一季度季度保险业发展分析及全年展望:一季度保费增速出现下降,景气下行确认,准备金释放开始成为利润增长的来源;金融监管体系重塑,银保监合并,监管层依法对安邦保险集团实施接管;展望全年,行业全面调整将贯穿始终,保险资金运用面临多重风险,不同机构经营业绩将继续分化,科技引用推广持续赋能行业创新发展,个人税优保险扩容与放量值得期待,保险业改革开放步伐继续提速。

推进银保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一是保障增长空间巨大、推动银保融合应加快保险牌照申领;二是重塑渠道型产品线,创新开发银保专属产品。

目 录

一、2017年保险行业发展概览

1.承保业务增长逐月放缓,理赔支出增幅大幅减少

2.资产规模继续扩张,净利润快速上升

二、2017年保险业主要发展特征

1.人身险业务发展降温,产险业务增长提速速

2.监管供给侧改革推动行业回归本源

3.险企纷纷抢滩布局商业养老险领域

4.利率风险上升,理性投资成为主流

5.内地居民赴港投保金额降幅较大

三、2017年不同保险公司经营状况

1.机构分化加剧,大型险企竞争优势巩固

2.“BATJ”携流量、场景优势加速布局,保险科技继续赋能

3.银行保险:银保渠道受阻,银保合作亟待创新

4.保银并购面临股权新规约束

四、一季度保险业发展分析及全年展望望

1.一季度保险业发展步入调整期,银保监整合开启新时代

2.2018年展望:调整延续、结构分化持续、改革开放步伐加快

五、推进银保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1.保障增长空间巨大、推动银保融合应加快保险牌照申领

2.重塑渠道型产品线,创新开发银保专属产品

国内经济发展步入新时代使得保险业发展面临新机遇,同时肩负着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使命。2017年是我国保险业发展的“保障大年”与“监管大年”,监管保驾护航驱动保险业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从2017年下半年起,国内保险业发展逐渐步入调整期与低谷期,短期内保险业运行大概率延续这一态势。但中长期看,从保险密度、保险深度等指标观察,与发达国家保险业发展水平相比较,国内保险业仍然存在巨大发展空间,并且保障驱动增长路径清晰。

本文对2017年及2018年以来的保险业外部环境、同业走势及财务表现进行了分析,对未来保险业经营进行了展望。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在保险业保障驱动增长背景下,推进银保协同发展,应加快保险牌照申领,重塑渠道型产品线、创新开发银保专属产品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一、2017年保险行业发展概览

1.

承保业务增长逐月放缓,理赔支出增幅大幅减少

保险业原保费收入3.66万亿元,同比增长18.16%,保费金额继续创历史新高,按照保费计算,成为世界第二大保险大国;增幅较去年同期27.5%的增速下降9.34个百分点,为近3年来最低,5年来第三高增速。其中,财产险原保险保费收入9834.66亿元,同比增长12.72%,增幅较去年同期上升3.60个百分点;人身险原保险保费收入2.67万亿元,同比增长20.29%,增幅较去年同期下降16.22个百分点。2017年全年财产险保费增速基本呈现逐月提升态势,而人身险保费则呈现逐月下降态势。两大险种增速一增一减表明自2016年以来人身险与财产险业务发展分化加剧趋势有明显收敛。
行业理赔给付支出增幅收缩,行业发展提质增效。2017年赔款和给付支出1.01万亿元,同比增长6.35%,增幅较去年同期下降14.84个百分点。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5087.44亿元,同比增长7.64%,增幅较去年同期下降5.04个百分点;人身险业务给付6093.34亿元,同比增长5.30%,增幅较去年同期下降23.87个百分点。行业理赔给付支出增幅较去年同期大幅收缩表明行业发展质量较去年同期明显提升。 行业理赔给付支出增幅收缩,行业发展提质增效。2017年赔款和给付支出1.01万亿元,同比增长6.35%,增幅较去年同期下降14.84个百分点。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5087.44亿元,同比增长7.64%,增幅较去年同期下降5.04个百分点;人身险业务给付6093.34亿元,同比增长5.30%,增幅较去年同期下降23.87个百分点。行业理赔给付支出增幅较去年同期大幅收缩表明行业发展质量较去年同期明显提升。


《民银智库研究》第114期:我国保险业2017年发展状况及2018年一季报分析(上) 2.

资产规模继续扩张,净利润快速上升

保险业总资产16.7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0.8%。虽然保费增速趋缓,但增资扩股以及投资收益增加使得行业总资产依然维持较快扩张速度。产险公司总资产24996.77亿元,较年初增长5.28%;寿险公司总资产132143.53亿元,较年初增长6.25%;再保险公司总资产3149.87亿元,较年初增长14.07%;资产管理公司总资产491.45亿元,较年初增长15.28%。


资金运用余额14.9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1.42%。资金运用结构方面,银行存款19274.07亿元,占比12.92%;债券51612.89亿元,占比34.59%;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18353.71亿元,占比12.3%;其他投资59965.54亿元,占比40.19%。与2016年年底相比较,保险大类资产配置继续“脱媒”。具体体现为银行存款配置大幅减少5570.14亿元,降幅为22.42%,占比下降约为5.63个百分点;债券配置增加8562.56亿元,升幅为19.89%,占比上升约为2.44个百分点;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增加565.66亿元,升幅为3.18%,占比下降约为0.98个百分点;另类投资(其他投资)配置增加11737.46亿元,增幅为11.56%,占比上升约为4.17个百分点。资金运用余额14.9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1.42%。资金运用结构方面,银行存款19274.07亿元,占比12.92%;债券51612.89亿元,占比34.59%;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18353.71亿元,占比12.3%;其他投资59965.54亿元,占比40.19%。与2016年年底相比较,保险大类资产配置继续“脱媒”。具体体现为银行存款配置大幅减少5570.14亿元,降幅为22.42%,占比下降约为5.63个百分点;债券配置增加8562.56亿元,升幅为19.89%,占比上升约为2.44个百分点;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增加565.66亿元,升幅为3.18%,占比下降约为0.98个百分点;另类投资(其他投资)配置增加11737.46亿元,增幅为11.56%,占比上升约为4.17个百分点。
投资收益改善引致净利润大幅增加。2017年以来,受益于蓝筹股票市场上行、利率中枢上升和准备金补提减少等的叠加影响,保险业经营效益较去年同期有大幅度上升。保险业2017年实现资金运用收益8352.13亿元,同比增长18.12%,资金收益率5.77%,较去年同期上升0.11个百分点。其中,债券收益2086.98亿元,增长11.07%;股票收益1183.98亿元,增长355.46%。保险业利润总额约为2567.19亿元,同比增长29.72%。投资收益改善引致净利润大幅增加。2017年以来,受益于蓝筹股票市场上行、利率中枢上升和准备金补提减少等的叠加影响,保险业经营效益较去年同期有大幅度上升。保险业2017年实现资金运用收益8352.13亿元,同比增长18.12%,资金收益率5.77%,较去年同期上升0.11个百分点。其中,债券收益2086.98亿元,增长11.07%;股票收益1183.98亿元,增长355.46%。保险业利润总额约为2567.19亿元,同比增长29.72%。
二、2017年保险业主要发展特征 二、2017年保险业主要发展特征

1.人身险业务发展降温,产险业务增长提速

(1)人身险:寿险增速较快,意外险增速稳定,健康险个位数增长

从行业数据来看,2017年是近三年来人身险业整体及其主要细分险种保费增速最慢的一年,全年行业增速20.29%,比2016年和2015年同期分别减少16.22个百分点和4.7个百分点。2016年人身险各细分险种中,健康险增速最快,寿险增速次之,意外险最慢。而在2017年,人身险各细分行业增速位次发生了明显变化,寿险增速最快,意外险增速次之,健康险最慢,不同细分险种之间的增速对比继续呈现不平衡发展特征。寿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2.15万亿元,同比增长23.01%;健康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4389.46亿元,同比增长8.58%;意外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901.32亿元,同比增长20.19%。寿险与健康险增速与2016年同期年相比分别减少8.71个百分点、59.12个百分点,意外险则增加2.21个百分点。另外,寿险公司未计入保险合同核算的保户投资款和独立账户本年新增交费6362.78亿元,同比下降50.29%。虽然居民收入的增加和财富的增长驱动对医疗健康保障存在巨大需求,但伴随监管新规密集出台,2017年以来健康险供给端产品匮乏和健康险的高基数影响,导致了健康险业务保费收入下行。


《民银智库研究》第114期:我国保险业2017年发展状况及2018年一季报分析(上) (2)产险:车险增速平稳,责任险、信用险等非车险回暖,占比提升

产险行业已由高速发展阶段转向平稳增长阶段。产险业务中,尽管受新车销量增速放缓及商车险费率下调等不利因素影响,车险业务增速保持平稳,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7521.07亿元,同比增长10.04%;其中,交强险原保险保费收入1869.01亿元,同比增长9.97%。与2016年同期比,车险业务及交强险均呈现缓慢提速状态。2017年,受益宏观经济复苏与积极的财政政策,企财险、信用保险、货运险、船舶险等非车险种合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020.31亿元,同比增长24.21%,高于车险增速14.17个百分点,占产险比重为28.65%,同比上升2.41个百分点;其中,农业保险和责任保险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分别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479.06亿元、451.27亿元,同比增长14.69%、24.54%。

3.监管供给侧改革推动行业回归本源

(1)监管措施强化行业保障功能

2017年保险业监管确定主题为“回归保障,保险姓保”,管理层通过重塑保险监管,进一步明确监管职责和厘清监管边界,纠正监管定位偏差,从而确保维护行业稳定健康发展。监管补短板与配套制度跟进在积极引导保险业回归主业、服务实体经济方面成效显著。全年保险业为全社会提供风险保障4154万亿元,同比增长75%。其中,机动车辆保险、责任险、寿险、健康险分别提供风险保障169.12万亿元、251.76万亿元、31.73万亿元和536.80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51%、112.98%、59.79%和23.87%。数据说明保险保障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凸显出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从提供资金支持看,保险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不断提升,保险业定期存款余额超过1.34万亿元,是实体经济中长期贷款重要资金来源,以债券和股票为实体经济直接融资超过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5.00%。从落实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来看,以债权、股权计划形式支持“一带一路”战略投资规模达8568.26亿元;以债权计划形式支持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投资规模分别达3652.48亿元和1567.99亿元;保险资金实体项目投资中涉及清洁能源、资源节约与污染防治等绿色产业债权投资计划规模达6676.35亿元。


(2)“偿二代”落地推动行业精细化管理迈向新台阶 (2)“偿二代”落地推动行业精细化管理迈向新台阶

2017年是国内保险业正式实施“偿二代”[1]监管标准的第二个年度,“偿二代”实施持续提升行业发展水平,行业偿付能力监管与保险机构精细化管理迈向新的台阶。“偿二代”在推动行业发展实现了从规模导向向风险导向转变、从定量监管向定量与定性监管并重转变、监管指标工具从单维线性向多维立体转变、监管国际影响力上从跟跑向并跑转变、从粗放增长逐渐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等五个方面的转变。2017年末,169家保险公司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和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51%、240%,分别较三季度末下降2.4个百分点和1.4个百分点,较年初下降7.4个百分点和0.7个百分点。其中,财产险公司、人身险公司、再保险公司的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70%、245%和326%。对167家保险公司的风险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其中A类公司108家,B类公司57家,C类公司1家,D类公司2家。与2016年数据比较,由于受把更多保险公司纳入统计范围影响,行业整体偿付能力充足率有所下降。


(3)人身险市场化改革与规范发展并重,商车险改革持续推进 (3)人身险市场化改革与规范发展并重,商车险改革持续推进

万能险治理、税优健康险扩容等是2017年以来人身险改革发展取得的突出成就。人身险业彻底纠正了个别保险公司万能险快速发展带来的业务结构失衡、资产负债错配、监管制度套利等风险隐患,降低并避免了个别激进经营风险上升为行业危机的可能性。2017年以来,人身险业回归风险保障与长期储蓄本源取得重大进展,产品结构与业务结构出现明显改善。普通寿险业务规模保费占比47.2%,较2016年底上升11.1个百分点;万能险占比19.95%,下降16.9个百分点;分红险占比31.05%,上升7.3个百分点。从新单缴费结构看,新单原保险保费收入15355.12亿元,同比增长10.66%。其中,新单期交业务5772.17亿元,同比增长35.71%,占新单业务的37.59%,提升6.94个百分点;保障功能产品占比较高的个人代理业务成为第一大渠道,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3065.64亿元,占比50.18%,同比上升4个百分点;银邮代理业务10584.02亿元,占比40.65%,同比下降3.50个百分点。个人商业健康保险税收优惠政策在2016年1月正式试点基础上,从2017年7月1日起将试点政策推广到全国范围实施。

自商业车险改革2015年2月启动以来,商业车险改革分三个批次在全国陆续实施。改革在修订商业车险示范条款、扩大了保险范围、创新条款、完善商业车险定价方式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市场化改革赋予了保险公司定价自主权,促进了商业车险费率的市场竞争,提高了车险市场活跃度。商业车险改革全面实施近一年多来,车均保费较改革前下降5.3%,显著提高了消费者获得感。车险市场稳中向好,行业经营管理能力有所提升,车险的社会管理功能得到增强。大部分地区驾驶习惯良好的低风险车主享受商业车险最低折扣率已由改革前的0.7下调到0.4335。2017年以来,管理层又进一步下调商业车险费率浮动系数下限,根据前期测算,最低折扣率将进一步下调至0.3825,部分地区低至0.3375。综合来看,经过改革,未来车险市场将实现由规模增长向有效增长、由单一市场价格竞争向价格与风险相匹配、由示范条款向产品多元体系等三个方面的转变。

(4)改革红利促使行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根据瑞再sigma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保险深度为6.2%,香港、美国、日本保险深度分别为14.76%、7.4%、10.6%。而我国保险深度在2017年仅为4.42%。按照新国十条规划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由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保险密度(保费收入/总人口)达到3500元/人。据测算,如若顺利实现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保险业保费收入将达到约4.6万亿元,2018-2020年保费年增长率要达到年均增速约为5%。伴随国民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监管重塑和改革红利释放将为实现上述目标提供有力保障,按照保险业发展趋势和现状判断,实现上述目标应为大概率事件。


3.险企纷纷抢滩布局商业养老险领域 3.险企纷纷抢滩布局商业养老险领域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2017年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已超过17.3%,高达2.4亿人,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8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1.4%。从国际比较看,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规模大、速度快、未富先老的特点。据测算,到2049年老年人口比重将高达33.9%,将超过美、英、法等发达国家水平。但与先进国家相比,国内商业养老保险发展严重滞后于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大力发挥商业养老保险的补充作用。2017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若干意见》的顶层设计出台具有明确战略指示意义,这对新时期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提出了新定位、新目标、新重点、新要求、新政策。

从商业角度看,伴随人口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我国商业养老险市场空间巨大。过去几年,养老保险机构企业年金投资管理资产增速普遍快于保险业总资产增速,预示着养老保险机构投资管理资产仍将保持快速增长。主要发达国家养老金整体替代率水平约为75%,而我国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替代率水平不足1%,远远不能满足居民养老需求。根据《意见》,国家财税政策支持将会逐步打开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空间。商业养老保险作为契约型金融业务,可以向投保人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保证收益,其与养老保障体系另外两支柱的差别不仅是额外增加养老金积累的简单补充,而且还具有一定基础保障功能。当前,商业养老险成为主要保险机构竞争的战略领域。国内养老险市场已形成专业养老公司和综合险人身险公司并存的“8+X”格局,母公司养老险保费规模普遍大于专业子公司,多数专业养老险公司处在布局扩张阶段。如行业领头羊平安养老2017年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75.6亿元,不到母公司保费的5%,但专业子公司在养老险年金市场通常占据绝对优势,未来伴随税优政策落实,真正意义上的养老险有望迎来爆发期。从当前绝大多数保险机构主推的养老保险产品形态看,分红型或附加万能险的年金保险是比较主流的产品类型,这些产品结构设计呈现出保障型与非保障型并存特点,部分产品保费比例甚至能达到“五五开”。除单一的养老保险产品外,泰康养老等险企还在积极探索“养老社区+康复医院”的“医养结合”模式。


《民银智库研究》第114期:我国保险业2017年发展状况及2018年一季报分析(上) 4.利率风险上升,理性投资成为主流

(1)利率上行引发负债端成本刚性上升

2017年以来,市场利率由下行转为上行,赚取利差损利润的难度加大,保险机构为获取更高收益,不得不提升风险容忍度,加大对高风险债券、债权、股权和信托等资产配置力度,导致投资组合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敞口提升。利率下行初期,一般会使保险公司短期受益,但长期来看,将从投资收益和准备金两方面挤压险企盈利。利率下行导致折现率下行,引起准备金增提,进而影响公司利润。2016年11月初以来,10年期国债收益率由跌转升,2017年全年震荡上行,至2017年底虽有所回落,但仍较2016年同期上升约86bp,使得准备金给利润带来的压力减轻;但750天平均国债收益率曲线下行仍然导致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基准收益率下行,计提准备金压力仍然存在。根据测算,750日国债收益率曲线如果在2018年迎来向上拐点,届时补提准备金给利润带来的压力将彻底消除,并且由负转正释放利润。反之,如果国债收益率维持在目前水平,或者利率中枢上移趋势中止,准备金计提带来的负面影响仍然存在。


(2)险资举牌完全退潮,险资投资回归稳健 (2)险资举牌完全退潮,险资投资回归稳健

2017年以来,伴随监管层加强管制和有序引导,以非理性举牌、境外收购为主要标志的激进投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保险资金运用呈现出稳健投资、审慎投资和价值投资的特征。中小险企开始关注现金股利稳定、长期发展经营趋势较好的行业和蓝筹股票。保险资金作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在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大幅波动期间,不但成为逆周期投资和市场稳定的基石,而且也成为国内资本市场建设和成长的维护者与受益者。另一方面,保险业“走出去”步伐加快,以中国平安(601318,股吧)为代表的部分机构连续在海外市场举牌汇丰控股等投资标的,彰显了保险机构走出国门进行全球资产配置动机的战略意图。

2017年,市场资金面经历了从“资产荒”到“负债荒”的利率震荡上行变化,保险公司资产端和负债端的矛盾严峻突出。在市场波动加大环境下,保险公司通常通过严格控制风险、优化资产配置、扩宽投资渠道、缩小久期缺口、提升投资收益率来应对挑战。根据最新数据,以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不动产债权投资计划和股权投资计划等为代表另类资产投资运用继续保持高速速度发展。资金运用配置更趋优化,投资收益稳步增长,2017年,保险业资金运用收益8352.13亿元,同比增长18.12%;其中,债券收益2086.98亿元,增长11.07%;股票收益1183.98亿元,增长355.46%。

5.内地居民赴港投保金额降幅较大(1)内地居民赴港投保加速态势出现转折

近年来,内地居民赴港投保不断升温,占香港个人新单保费的比例逐年上升,赴港购买保险绝对金额和相对比重都出现加速增长趋势,并且在2016年到达高潮。据香港保险监管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内地访客新单保费约727亿港元,同比增长130%,占当年香港个人新单保费32%,占比分别较2014年和2015年分别增加19.18个百分点和16.38个百分点。根据内地访客购买保险之于香港保险贡献度这一指标,2013年至2016年贡献度分别为34%、44%、42%、86%,反映了内地居民赴港购买保险成为推动香港保费增长的重要力量。2017年,内地访客新单保费虽然下降30%,但仍高达508亿港元,占当年香港个人新单保费32.6%,依然高于2014年和2015年;并且国内居民2017年新造保单将对香港新造保费贡献度高达96%,内地居民赴港投保降温成为香港保费下降的主导力量。


《民银智库研究》第114期:我国保险业2017年发展状况及2018年一季报分析(上) (2)投保降温主要受制于外汇管控与人民币升值因素险

内地居民赴港投保主要是追求更好的保险保障与规避人民币贬值。与内地保单相比,香港保单承保范围更广、保费更优、服务周到,投保收益有保障、保单投资收益率较高,能够规避人民币贬值风险。寿险费率市场化改革之前,内地分红险、万能险均维持2.5%的预定利率上限,保险公司投资能力不强,投资收益不高,这些都严重束缚了内地寿险产品的收益率。内地长期寿险产品年化收益率在3%左右,而香港保险预定利率大多在4%-5%以上,且保险公司面向全球配置投资资产,资产配置效率较高,总体红利水平也要明显高于内地。香港的储蓄型寿险大多提供4%以上的年复合回报率,甚至高达5%-10%。分红保单还附加每年现金红利或基金结余,红利最高可达到30%。在内地中产阶层看来,购买香港保险确实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赴港购买保险增速与人民币汇率变动趋于一致,香港保险兼具保障和避险功能。2017年,随着人民币汇率出现升值,加上国家外汇管控,导致基于避险驱动的投保高涨热情出现降温。


(3)内地居民赴港投保降温利于大陆寿险市场稳定发展 (3)内地居民赴港投保降温利于大陆寿险市场稳定发展

从2017年起内地居民赴港购买保险增速开始低于内地寿险增速,二者增速分别为-30%和23%。总体来看,内地居民赴港投保降温利于大陆寿险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据统计,2017年前五年香港保险业的保费增速分别为12.7%、13.7%、13.3%、10.3%和20.7%,复合增长率约为9.87%;在此期间,内地居民新造保单保费增速和大陆寿险保费增速分别为43%、50%、64%、30%、130%和2%、7%、17%、21%、32%,复合增长率分别约为41.06%和13.96%。横向对比来看,内地居民赴港购买保险保费增长不但快于作为成熟市场的香港保费增长速度,而且还快于作为新兴市场的大陆寿险市场增长速度。内地居民赴港购买保险金额的较高增速既有基数较低的原因,亦有香港寿险产品优势的原因。截至2016年末,内地居民赴港购买保险金额占内地寿险市场的比重约为2.81%。但如果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将有可能对大陆寿险市场形成冲击即更多居民选择在香港投保而非在大陆投保。(待续)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民银智库。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查看更多:
#feedAv{ margin-top: -250px!important;transform: scale(0);}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