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讯保险消息 近期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互联网旅游保险市场研究报告》,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发展迅速,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一直关注和致力于研究如何为中国旅游市场提供更加完善的安全保障、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和服务体验的同时,为保险行业拓展更为广阔的市场。近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继续联合华泰财产保险有限公司,就2017年度互联网旅游保险市场状况做进一步研究,并在今年中国旅游日到来之际,发布《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互联网旅游保险市场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供旅游产业和保险行业共同参考。
《报告》指出,2017年是中国旅游业战略地位提升和旅游新业态蓬勃发展的重要一年,旅游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处于旅游、互联网和保险三个风口的互联网旅游保险,也从起步期迈入了发展期。同时,旅游保险的产品简单、保费较低、易于场景化销售,与互联网有着天然的结合点,无论是旅游景点、旅行社、导游、游客等旅游环节中涉及的各方主体,还是票务、车辆、酒店、机票等围绕旅游的每个场景,都有可能触发旅游保险的需求。
在以上这些因素的影响下,线上、线下旅游及相关产品的综合服务商必将成为保险公司争抢的流量入口。一方面基于旅游保险的相对高频购买、互联网快速交易等特点,消费者对知情权和服务水平的期待与保险公司实现能力必然容易产生落差。另一方面,旅游产品服务商的数据挖掘、整合和相互交互的基础上,快速理赔和服务体验又有了较大提升空间。
《报告》主要从“旅游大数据和趋势”、“互联网旅游保险数据分析”、“影响互联网旅游保险的因素”以及“互联网旅游保险的深入思考和建议”这四个方面对上述内容加以更深入的说明和探讨。
一、 旅游大数据和趋势
《报告》指出,我国已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和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地位。境内旅游遵照“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不断提质增效,境外游目的地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向一系列国家拓展。具体特点是:(一)国内旅游市场高速增长,出入境市场平稳发展。(二)春节长假仍然是居民出行的主要选择。(三)旅游消费保持增长,境外电子支付成新宠。(四)在线旅游平台线下布局,线上线下交易不断互补。
二、互联网旅游保险数据分析
《报告》指出,2017年春节后不久,我国游客主要境外旅游路线之一的韩国游遇冷,其次是下半年,原中国保监会及民航总局对在线旅游及机票等的增值产品禁止默认勾选。这两项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2017年旅游出行保险的投保情况。互联网旅游保险呈现以下情况:
(一)2017-2018年,旅游出行保险总体上呈上升趋势,酒店取消险、航班延误险等消费体验更强的保险产品更受消费者青睐。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统计,2018年春节期间旅游出行相关保险累计总保费1.93亿,受上述2项因素影响,同期下降约15%;但仍是2016年春节期间保费收入的150%,这从侧面反映了旅游出行保险在这两年呈上涨态势。同时,在消费者对旅游出行保险有更主动选择权的大背景下,酒店取消险占比较大幅度上升,航班延误险也成为消费者主动购买、占比上升的产品之一。
(二)2017年度互联网旅游出行保险有如下特点:
一是保费规模受旅游淡旺季影响明显。其中6-10月旅游险保费占全年旅游险总保费近50%。二是保险产品受出游天数和距离远近的影响较大。适配境内短期旅游(通常为2天~4天)和境外周边国家旅游(通常为6天~8天)或较远境外国家旅游(通常为欧洲和澳洲13天~14天)的产品最受消费者青睐。三是旅游保险投(承)保时间点呈现一定规律。一天中有三个投保高峰时段,分别出现在午休前,下班前以及晚上睡前,有不少客户倾向于在工作期间较为宽松的时间段投保。
三、影响互联网旅游保险的因素
(一)政策法规。目前,涉及旅游保险的主要政策法规中,主要明确责任保险及旅行社作为主体的投保要求,因此在保险意识仍普遍薄弱的大背景下,很多游客对旅游中潜在风险认知不强、对旅游保险产品的概念混淆、对保险产品信任度不高,导致主动投保率不高;签证政策的变化对旅游保险销售有显著影响,如根据欧洲申根国家的规定,所有的短期签证申请者都必须在递交签证申请材料时购买申根保险;赴台游也强制要求购买足够医疗保额的旅游保险。这两条旅游线路的主动购买率就非常高。境外医疗费用标准与国内不同且差异巨大,在境外突发疾病或意外发生的医疗费用无法通过国内医疗保险覆盖或报销,因此旅游者的投保意愿较其他旅游产品显著提高。
(二)出行方式。基于对交通事故风险的普遍认知及交强险的强制购买政策,我国消费者对车辆保险接受度相对较高,对自驾游方式出游时的风险预期相对较大,驾乘等交通工具保险投保率相对较高。不同交通工具的选择对旅游保险的销售也有影响,选择飞机、大巴等交通工具出行的游客购买旅行险的占比比选择火车等交通工具出行的游客高得多。旅途距离越远,游客的保险意识越强。
(三)旅游淡旺季。元旦、春节、五一、十一等假期前和寒暑假期间,旅游保险和旅游产品一起进入销售旺季。6月至10月的旅行险业务保单数量占全年总数量近50%。 其次,旅游具有明显的时间性特征,相应的,旅游保险相对应的细分产品设计和促销活动,则可以相应配合。
(四)销售渠道。 一是在线旅行社(OTA)和其他第三方网络平台。作为辅助产品且展示空间有限等原因,受对旅游风险认知的局限,消费者自身的购买意愿并不强烈。二是超市型平台。目前也越来越多的受到自助游游客的青睐,但由于其缺乏场景,目前在保费规模上与通过OTA的销售还相去甚远。三是保险公司自营网络平台。有相当数量的保险公司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等自营平台和服务方式,不断尝试创新,逐渐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五)目的地安全状况。目的地安全状况成为旅游者出行关心的重要因素,伦敦巴士爆炸案、菲律宾劫持游客事件、华裔留学生章莹颖绑架谋杀案、马尔代夫动乱、台湾地震等事件过后都会引起游客对旅游风险的关注,从而带来一波旅行险销售高峰。
四、互联网旅游保险的深入思考和建议
(一)加强旅游保险产品的研发。将旅游保险服务延伸到旅游产业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深化现有产品之间的互补性,形成系统的旅游保险链,为游客提供全面保障。
(二)提升旅游保险产品的风险管理技术水平。对旅游险市场和旅游险条款进行细分,针对不同的群体,设计出不同的保单,尽可能为所有的游客提供合适的保单,针对团体、散客以及公务旅游等不同类型的旅游特点设计不同的保险条款,确定不同的费率,加强风险防范。
(三)加强特殊风险领域旅游保险产品的研发。针对特定的旅游项目设计单项保障,对特殊风险基于不同的费率,提供专门的产品和服务,以释放特殊风险相对刚性的购买需求。比如随着人们旅游方式的转变,探险旅游、野外生态旅游、漂流、登山、峡谷旅游等项目已日渐流行。保险公司可设计此类项目的相关保险,将过去不可承保的风险转化为可保风险,在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同时,也为保险公司带来新的业务增长点。
(四)建立保险业内部对话沟通机制。促进旅游保险市场的规范竞争,共同合作、获取、共享消费及信用数据。集行业的力量,提升客户画像和分类能力,认真做好承保和理赔的客户甄别工作,从而切实站在旅游消费者角度,拓宽旅游保险销售渠道,特别是要不断优化全流程服务体验,进一步加强优质客户的精准服务能力,并且有效杜绝恶意骗保行为。
(五)加强保险业与旅游业的协作联系。一是可以联合旅游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做旅游保险宣传活动,建议旅游部门利用“中国旅游日”等宣传契机大力在消费者当中培养风险保障意识;二是积极完善旅游保险的相关培训工作,努力提高理赔服务质量及水平,加强紧急救援服务时效,并加快理赔互联化进程,有效简化理赔繁琐流程,让投保者能实时了解保单理赔进程,做到信息透明化。三是我国已成为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建议旅游部门研究和思考针对入境旅游者出台旅游保险相关的政策法规。
(六)充分借鉴国外的经验,鼓励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互联网旅游保险可以根据具体的场景为客户提供全程服务,例如为旅途中的客户提供线上的动态支持,包括国外旅游资讯、天气情况、附近医疗机构等实时信息,不但可以减少事故的发生率,也使客户服务更加移动化和互动化。这一点,与国外救援公司和相关信息服务公司相比,我国相关行业发展还处于非专业化阶段。2017年底,某国际救援公司正式发布的风险地图全面阐述了不同国家的风险级别,并提供了具体风险的高发国家和地区。这种风险提示服务和防范风险标准等服务,是国际救援公司和国外较大保险公司的常态化服务,值得国内借鉴。
2017年互联网旅游保险红火发展和监管收严之后,从长期来看,保险公司的自身能力和品牌仍然是重要的无形资产和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保险营销必须依靠品牌和自身优势开疆辟土。而在新的环境下,自身优势涉及借助大数据基础的产品和信用体系、不断细化的服务、互联网营销能力等等。这些新的内容和模式,需要保险公司、乃至整个行业团结在一起脚踏实地的去接受、去学习、去改变和重塑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