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部门正进一步放宽外资在人身险公司的持股比例,中国保险业格局悄然发生变化。
随着更多境外保险公司以独资公司身份进入中国市场,有可能在保险运营理念、产品服务模式等方面带来一系列冲击。
作为国内首家外商独资保险公司,友邦中国首席执行官张晓宇认为,在中国保险业进一步对外开放后,保险市场的竞争格局未必是零和博弈,而是不同外资保险公司各显神通一起做大“市场蛋糕”。
“中国保险市场发展潜力依然巨大,我们不会盯着市场份额变化,而是跟自己作比较。”张晓宇直言。
进一步做大市场蛋糕
《21世纪》:相关部门进一步放宽外资在人身险公司的持股比例,这是否意味着越来越多境外险企不再通过合资公司,而是选择独资公司或控股型公司进入中国市场?
张晓宇:我个人认为境外保险公司未必会弃合资选独资。事实上,合资保险公司模式有其优点,也存在一些劣势。优点在于境外保险公司可以借助中资股东方的渠道与业务网络,尽可能便捷地获取客户,或者得到其他开展业务的资源。劣势是当双方容易出现经营理念分歧。
我认为境外保险公司要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从企业战略方向到策略执行层面,都要将产品品质和消费者放在核心位置。
友邦中国在2010年上市后一度面临两种模式的选择:一边是拉人头、业务增速快,银保渠道销售大量中短期业务;另一边是坚守保险保障,坚持高标准的渠道建设,将客户的保障和长期财务规划作为业务深耕的重点。
友邦中国选择了后者,也给友邦保险带来巨大的业绩变化。去年友邦中国实现了新业务价值(VONB)同比增长60%,标准年化新保费(ANP)同比增长61%,税后营运溢利(OPAT)同比增长39%,传统保障类产品新业务价值贡献率达84%。
《21世纪》:若越来越多境外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友邦保险将如何应对更大的竞争压力?
张晓宇:我个人认为更多境外保险公司进入, 不会造成国内保险市场的零和博弈。原因是中国保险市场发展潜力依然巨大。
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大陆地区的保险渗透率(个人保险支出额占GDP的比重)仍低于亚太欧美很多国家;二是中国社保状况整体而言覆盖较低,需要商业险的强有力支撑;三是纵观很多国家经济发展历程,当人均GDP达到1万美金时,这个国家民众对保险的需求、保险意识就会出现“迸发”,而中国的人均GDP目前在9000美元附近,很多外资保险公司看到其中的市场机遇。
在如此巨大的发展潜力之下,参与者需要考量的是如何将这个市场蛋糕进一步做大。
我听到保险业将进一步对外开放时,内心感到特别兴奋。这个政策不仅利好友邦中国,对所有的外资保险都是普惠的。
我们也研究相关保险业对外开放的政策,对中国保险业格局会带来哪些新的变化。
不以市场份额为目标
《21世纪》:更多境外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势必引发新一轮人才竞争。这会不会给友邦保险带来人才流动压力?
张晓宇:坦白说,保险业人才流动是正常的。但我相信,在一个好的团队、好的经营理念、好的企业文化的感召下,优秀人才未必会轻易改换门庭。
友邦保险在选择人才时有着自己的评估标准,一是看他对所在区域、行业、从事的工作是否储备足够的专业知识;二是看他以往的工作经历与经验;三是看他能否融入企业文化。
我们也会看到,越来越多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将带来新的经营理念与人才培训机制,这可能改变中国保险业的当前面貌。
过去数年,国内保险业经历了因忽略质量而产生的一些“乱象”,包括代理人大进大出,高现价产品挤压传统保险产品市场,导致销售误导增加、需求错配、服务品质下降、行业口碑受到冲击等。如今,保险业对外开放将推动国内保险公司开始转型,在更好服务用户同时进一步改善保险业形象。
《21世纪》:一直以来,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的整体市场份额并不高,但在一线市场的竞争相当激烈。随着保险业进一步对外开放,这种竞争可能会更加激烈,友邦中国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应对新的市场冲击?
张晓宇:我们从来没有盯着市场份额开展经营决策,我们会选定适合自身的发展目标,和自己做比较。
至于未来一线城市保险业竞争会不会更激烈?我的答案是竞争永远会越来越激烈。但有两点是需要注意的,一是中国保险业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让我们相信市场竞争不是零和游戏,友邦会不断寻找差异化发展策略,比如高净值人群的个性化保险服务。当前国内保险公司都在转向保障型产品服务,竞争肯定会越来越激烈,但由于市场潜力巨大,我们并不担心“没有市场发展空间”。
二是友邦中国正逐步将保险保障范畴,扩展到健康管理、健康保障、疾病预防、疾病治疗康复等全产业服务,打造核心业务竞争力,让我们能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拥有新的业务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