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来,保险行业延续了此前的强监管趋势,不仅针对保险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出具大量罚单,并且在不断细化监管规则。在2017年7月发布《关于征求对保险资产负债监管规则的意见及开展行业测试的通知》之后,保监会于今年3月1日发布了保险资产负债管理监管主干技术标准共五项监管规则。
五项规则的发布主要是在针对保险公司资产负债上的管理进行硬约束,这对保险公司来说有多大影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多家保险公司人士获得不同的答复。上海一家中型保险公司人士称,影响不大,“并没有新增监管上的要求,只是把以前做的东西进行量化打分而已。”不过,大部分保险公司相关人士表示,公司对这一监管规则还是非常重视的,“以前很多大类资产配置都是老板一个人说了算,现在要做很多准备工作,测算很多方面的影响。”一位保险公司资管人士透露。
保险公司急招资产负债人才
保监会在发布这一监管规则时表示,资产负债管理监管规则自发文之日起试运行。在试运行期间,继续征求相关方面意见,及时评估完善,暂不针对各保险公司的评级结果采取监管措施。正式运行后,保监会将根据管理能力和匹配状况将保险公司划分为A、B、C、D四大类,对于能力高、匹配好的A类公司,适当给予支持性的监管政策,对于能力较低或匹配较差的C类、D类公司,实施针对性的监管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约束之下,部分保险公司已经开始配备资产负债相关的岗位人员。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了解,比如太平洋保险(601601,股吧)集团股份公司在招聘岗位为“资产负债模型管理经理/主管”的人员、北大方正人寿在招聘“资产管理中心资产负债岗”人员,另外复星联合、长生人寿、国华人寿等诸多保险公司均在招聘风险管理或组合管理相关的岗位人员。
这些招聘信息均提出了针对保监会新的监管规则的响应要求。比如复星联合的招聘要求中有一条即为“按照中国保监会资产负债管理监管规则,配合完善公司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太保有一条招聘要求为“负责参与资产负债管理相关模型的开发、应用与维护”,长生人寿要求“组织资产负债管理及流动性管理”等等。
资产负债监管规则推出,保险公司就开始忙着招聘相关人才,从这一现象中可以窥见,此前一些保险公司在资产负债管理工作上的相对粗放。一位保险公司战略部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在目前保险公司运行中,资产负债管理虽然在保险公司的部门职能中有所体现,但是具体管理和岗位设置上,除了少数大型保险公司,其他的并没有专门进行资产和负债的匹配性管理。“都是分开的,资产端就是资产管理或者投资管理中心,负债一般在精算部门或财务部门,两者的联动很少,资产和负债的匹配工作有些粗放。”
保险业资产负债管理尚需完善
良好的资产负债管理制度是金融机构保持稳健发展、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基础和保障,保险公司亦如此。资产和负债的适度错配是金融机构的收益来源之一,但过度的、长期的错配则容易给金融机构带来极大的风险隐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资产端与负债端存在一定程度的割裂。以寿险为例,一是由于竞争激烈,负债端成本仍然比较高,倒逼投资端提升风险偏好,造成投资风格激进,有悖于寿险资金运用的安全性与稳健性原则。
二是存在“短钱长配”现象,负债与资产的期限不匹配。一些短期资金投向收益高、流动性低、期限较长的基础设施等另类资产。负债端的业务结构调整或满期给付引发流动性风险,而以债权计划与股权计划为主的另类投资作为非标资产,流动性较差,交易不活跃,变现周期较长,加剧了一些公司面临的现金流不足的风险。
不过,对于保险公司来说,短时间内建立起符合监管规定的资产负债管理制度并不容易。
一位大型保险公司的精算部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技术上看,负债管理是一定要用软件模型来分析的,资产端因为数据量不是特别大,资产规模最大的那几家公司也就几千条,所以可以用软件也可以不用软件,至于将资产和负债匹配起来的技术软件据其所知业内仅有两家有。
另一方面,保险公司的资产端数据即使是在公司内部也有很大的机密性,负债部门拿到数据的时候已经很滞后了。
针对监管上的要求,上述人士表示,对公司来说还是有很大压力的,尤其对于中小公司,而对于已经具备相应技术基础的大公司来说,虽然量化打分没有问题,公司内部已经有相应的模型数据,但是类似偿二代的驻场评估有较大的主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