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打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1月17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获悉,保监会已于近日印发《打赢保险业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总体方案》(下称“《方案》”)。
2017年4月以来,保监会制定实施了“1+4”系列文件,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在此基础上,《方案》要求:一是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控与处置;二是坚决打击违法违规保险经营活动;三是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用三年时间,切实打赢保险业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化解少数问题公司风险
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虽然保险业风险总体可控,但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保监会指出,从外部环境看,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错综复杂,各种风险和矛盾变化的不确定性可能给保险业带来较大的影响;从行业内部看,保险业正处于防范化解风险攻坚期、多年积累深层次矛盾释放期和保险增长模式转型阵痛期的“三期叠加”阶段,一些重点领域和重点公司的风险逐步暴露,各类违法违规乱象丛生,特别是少数问题公司风险、公司治理失效风险、资金运用风险、保险风险、资本不足风险、新型保险业务风险、外部传递风险、群体性事件风险等重大风险因素不容忽视,保险业风险防控工作不能有丝毫懈怠。
其中,防控和处置少数问题公司风险尤为引人关注。对此,《方案》表示,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控与处置。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处置方案,有序可控化解少数问题公司风险,防止个体风险演变为局部风险、局部风险演变为系统性风险。对偿付能力长期不达标、问题久拖不决的外资保险公司采取更有效的监管措施,防范风险扩大蔓延。
普华永道中国金融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几年,少数问题公司业务激进,治理结构混乱,管理层不稳定,违规运用保险资金,利用关联交易侵害客户利益,的确给市场造成了不利影响。关键是这些公司利用短期理财型产品,迅速做大规模,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而且借助股权投资以及层层嵌套的资管产品,已经与银行、信托和证券等金融行业,乃至实体经济建立了密切的关联。
周瑾续称,防范此类风险,要针对这类公司制定妥善的风险处置方案,需要先根据这些因素维度评估其系统性风险大小,分析可能的风险传染路径,采用适当的方式,如社会保障基金增资、风险隔离与转移、客户利益保护、核心功能接管等,应避免休克式的处置方式带来的冲击,在清理违规行为的同时,减少对行业、市场和社会的冲击。
防范现金流和利差损风险
其中,人身险公司可能表现更为敏感。对此,《方案》强调,防控和处置保险业务风险。监测人身险公司业务结构调整过程中的现金流动态,做好政策预案,防控流动性风险。关注和评估部分人身险公司的长期保障型业务由于利率风险管理能力不足可能导致的利差损风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朱俊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人身险业务主要提到的两点确实比较关键。在现金流风险上,主要是此前一些资产驱动负债的公司,由于业务受限,现金流入减少,而满期与退保等导致现金流出增加,一些公司出现了净现金流为负的现象,且金额较大,公司的持续经营成了一定问题。
中国保险保障基金发布的《中国保险业风险评估报告2017》显示,2016年,共有11家人身险公司、31家财产险公司出现经营性现金净流出情况。2016年四季度,10家以上人身险公司中短存续期业务锐减50%以上。
朱俊生表示,应该做好现金流及资产配置的压力测试;做好现金流风险的应急计划;进一步引导寿险业调整负债结构;适时启动保险保障基金对于流行性的救助;适时启动市场化的退出机制。“例如,在做好现金流风险的应急计划上,包括通过资产变现来补足现金流,即对资产进行优化,盘活存量资产;在现金流存在严重缺口的情况下,提前退出非战略性持有的项目,以满足现金流需求,确保流动性;未雨绸缪,提前进行股东增资的安排。”
所谓利率和利差损风险,是指保障型产品通常有最低保证利率,且由于市场竞争比较激烈,通常倾向于提高保证利率的收益水平,但由于保单期限比较长,在保单持续期间利率随经济的周期性变化出现调整,一旦实际投资收益率低于最低保证利率,即体现为利差损风险。
朱俊生认为,对于利差损风险,需要保险公司转变发展理念,坚守审慎的原则,对利率的变化趋势做审慎的判断,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审慎的产品竞争策略。此外,便是继续坚持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努力提高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率,以弥补和充分覆盖产品设计的预定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