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险业当下最关注的,莫过于开门红战绩。证券时报记者昨天从多家不同类型的寿险公司高层人士处获悉,今年以来的规模保费同比下降,不过价值型业务保费取得增长。他们认为,今年的开门红情况还相对乐观。
总保费收入下滑
在政策导向、产品调整等多重因素下,2018年的开门红情况备受关注。新华保险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万峰曾表示,2018年续期保费增长能否抵住首年保费的下降,将是行业保费增长与否的关键。
此前,不少研究机构预计,2018年开门红保费将面临增长压力,有机构甚至预计行业整体开门红保费同比将下滑30%。真实情况如何?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传统大型寿险公司和新型寿险公司。
一家传统大型险企人士对记者表示,开年以来的规模保费同比为负增长;而据其所述,市场上几家主要同业,多数也为负增长。一家体量中等的新型寿险公司高管也表示,总保费增速为负。
“主要是受产品调整的影响。”上述大型寿险公司人士如此解释总保费下滑的原因。
这也被认为是限制各家开门红保费规模增长的一个共同原因。去年10月开始实施的寿险134号文,“直击”寿险开门红主流产品形态,将主要对2018年的首年保费产生影响。“年金附加万能”后变为“年金+万能”双主险,保费资金在两个账户里流动不再“免费”;快速返还型年金也被强令5年以后才可返还,且每次返还不得超过所交保费的20%,产品的流动性降低。
同时,2017年开门红基数较高,也成为制约2018年开门红保费增速的一个原因。2017年1月,国寿、平安、太保、泰康、太平等传统大型险企,规模保费均取得高达三成左右的增幅,虽然增速较2016年有所下降,但绝对规模均创历史高点,国寿、平安的当月总保费1780亿元、1070亿元。
另外,严监管也是各家险企开门红显暗淡的一个因素。去年以来的保险业严监管在今年依然延续。去年最后一个工作日保监会发文在人身保险行业组织开展“治乱打非”专项行动,治理在销售、渠道、产品中的乱象。1月3日保监会发布关于开门红保险销售的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谨防保险公司“炒停售”营销、夸大宣传等行为,建议消费者仔细阅读保险条款,不盲目跟风冲动购买开门红产品。
价值型业务正增长
寿险公司的规模保费,也称总保费,指的是客户交纳的所有保费,也是寿险公司承保业务对应的所有现金流入,包括保险保障型、长期储蓄型和短期理财型产品的保费,在保监会公布的指标下,等同于原保险保费收入、保户投资款交费和投连险交费三者之和。
尽管从规模保费上说,寿险行业2018年的开门很可能“不红”,但从价值业务上说,则是取得了开门红。上述新型寿险公司高管称,价值型业务保费实现同比正增长,今年开门红总体上还是不错的。价值业务,指的是期交的长期型业务,一些公司用标准保费来衡量。
价值型业务的增长,也与监管引导行业回归“姓保”有直接关系,各家公司都在调整业务结构,增加保障型和长期型产品的研发和销售力度。
同时,业内人士预计,尽管都面临严峻形势,2018年寿险开门红将有所分化,大型传统寿险公司的保费增速要好于中小险企和新公司,同时,有集团化背景的险企增速也可能优于纯寿险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