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二十年前是朝阳行业,二十年后还是朝阳行业。在中国,除了保险业,你还能想到哪个行业呢?
尽管仗着“人多势众”,中国保费总规模已名列世界前三,但快速发展背后,和保费规模地位仍不相称的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又将中国保险业拉回到初级发展阶段的现实中来。销售误导、理赔难仍然是保险业投诉的重灾区。
你眼里的保险业是什么样的?
在你印象中,买保险的体验是怎样的?营销员一次次上门态度诚恳,你却总担心他会“坑”你;理赔的时候轮到你一次次跑保险公司,甚至还有被保险公司拒赔的可能。
不是你一个人有这个想法。尽管随着保险业的发展和监管机构的三令五申,如今保险业的“顽疾”已有大幅改善,但诸如销售误导、理赔难等痛点仍然存在。
根据保监会的《2017年上半年保险消费投诉情况的通报》,在涉及人身险公司投诉中,销售纠纷11847件,占人身险公司投诉总量的50.56%,反映的主要问题有夸大保险责任或收益、隐瞒缴费期限和退保损失等合同重要内容、以其他金融产品名义进行不实宣传、营销扰民等。而理赔/给付纠纷4517件,占人身险公司有效投诉总量的19.28%,反映的主要问题有责任认定争议、理赔时效慢、核赔金额争议、对拒赔理由不认可等。由于销售误导所造成的退保率高企也一直是行业顽疾之一。
而在涉及财产险公司投诉中,理赔/给付纠纷19219件,占财产险公司投诉总量的77.45%,主要涉及的险种有交强险和商业车险,反映的主要问题有理赔金额争议、定损和理赔时效过长、责任认定不合理等。
而如果你站在保险公司的角度,他们其实也不容易。目前部分财产险公司经营亏损,寿险公司开业若干年仍在亏损泥潭里苦苦挣扎的也大有人在,尤其是在全行业向“保险姓保”转型以及商车二次费改之下,有渠道、有资源、有人力的大型险企更占优势,中小险企要寻求突破更具挑战。
这点在车险的经营上尤其明显。根据媒体统计,2016年仍有75%经营车险的公司出现承保亏损,而由于骗保所产生的车险理赔渗透所提高的理赔率无疑也是当中的一大原因。
科技有能力改变这种局面吗?
无疑,不管是保险公司、消费者抑或监管层,谁都想要改变这种局面,但靠传统的方法似乎很难,中小险企无论在技术、人力、财力方面对于颠覆流程难以进行全面支撑。那科技可以吗?
作为全球网民最多的国家,中国的互联网科技虽然起步较晚,倒是发展迅速。在保险行业,前两年还讨论火热的“互联网保险”还是“保险互联网”,这两年已被“保险科技”这个热词代替,成为了保险企业的转型潮中必不可少的利器。在这股热浪下,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技术正逐渐走出实验室,被运用到保险场景中去,未来保险公司一大部分的竞争力来源于科技能力已成为了行业共识。
一边厢,各大老牌险企在不停地琢磨各种AI(人工智能)、人脸识别、区块链、大数据;另一边,新成立的保险公司已开始直接将数字化作为自己的核心战略之一,似乎科技成为了这些中小保险公司安身立命、甚至实现“弯道超车”的必要手段。
而在大数据和云计算日渐成熟、区块链保险应用还在相对“懵懂”的时期,人工智能技术(AI)成为当下保险业的大热。
事实上,在这片AI保险科技的“蓝海”中,已有企业欲占领高地,其中一些互联网企业推出的智能定损、“从人”的因素对车险风险进行打分等工具搅动着保险市场,甚至出现了十万查勘定损员将失业的声音。
围绕这些技术产品,肯定方向之人有之,质疑之声亦有之,包括其智能定损工具所包含车型和数据量仍较小、维修配件价格如何落地、非保险业的数据是否能使得车险分的“从人”概念精准定义车险风险、广告声音大于实际效果等,最关键的是,这些工具目前还缺乏实际运用的数据来支撑。
相对于互联网企业的高调,其实在人工智能应用领域有一家保险企业已经低调地在内部实验了一年有余并将面向全行业开放,那就是中国平安。
和互联网企业最大的不同是,中国平安作为保险业“巨头”,二十余年的保险数据和保险经验使得其拥有大量金融底层数据和风控措施。但也许你不知道的是,这家综合金融企业如今的科技能力也是超强的。
在中国平安2017年半年报中,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明哲表示,近10年来,平安建立起科技驱动发展的业务模式,每年拿出数十亿元的科研资金,投入金融科技、医疗健康科技,通过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变革传统金融业务模式、服务模式。
目前,中国平安拥有中国金融机构中规模领先的大数据平台,大数据科学家超过500人,科技研发人员超过两万名,多项成果取得全球领先地位。人脸识别技术、声纹识别技术、预测AI技术、决策AI技术以及平安区块链技术等在上百个场景中均有应用。截至2017年6月30日,平安的专利申请数高达1458项;人脸识别技术准确率达99.8%,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已被成功应用于200多个集团内外部场景中。
寿险理赔从3天缩至30分钟,车险定损提速4000倍
那中国平安在改善保险行业诸如的痛点方面又做了些什么?
“智能认证”和“智能闪赔”就是平安目前的两大利器。
据了解,这两个产品是中国平安的科技驱动器之一——平安金融壹账通的“智能保险云”系列的产品。
其中,“智能认证”是通过人脸识别、声纹识别等科技手段,为每位客户建立起生物识别档案,从而使保险行业从保单制跨越实名制直接到达“实人、实证、保单”三合一的“实人认证”,可快速对代理人、投保人的相关行为及属性进行核实,从而使得保单销售过程产生的纠纷大大降低。
据了解,智能认证在平安人寿投入使用已达一年,目前平安人寿新契约投保退保率降至1.4%。而“理赔难”的问题则通过实人认证技术结合线上智能化,处理时效由三天提速至30分钟,由此带来的客户满意度提升使保单加保率提高了一倍。同时,智能认证技术可覆盖保险公司90%以上客服环节,公司的客服效率得到质的飞跃。
而“智能闪赔”产品则有效解决了车险理赔行业时效慢、纠纷多、渗漏风险高的痼疾。据了解,它是目前市场上唯一真正落地运用的人工智能定损产品,通过平安首创的图像定损技术,通过智能定损、智能风控、智能理算、智能支付,案均定损时效提速到惊人“秒级定损”,较传统流程提速4000倍。
该产品自2016年在平安产险上线以来,一方面客户净推荐值NPS提升到了82%,另一方面2016年就控制了约52亿元的风险渗漏。
这样的实际落地效果显然比打概念的“噱头”更为“靠谱”。
而在平安3.0的开放平台战略下,金融壹账通正准备将这些技术开放至全行业。
来算一笔账。以“智能闪赔”对理赔渗漏的效果为例,如果能在全行业推行,以全车险行业2016全年赔付3600亿元计算,预计可为行业带来超过200亿元的渗漏管控收益,这对中小保险公司无疑是件喜闻乐见的事。
平安金融壹账通总经理邵海峰称,本次即将开放的智能云产品具备APP、SDK、API等多种接入方式,可满足各种不同场景的业务需求。智能保险云产品可拆分为细化的专项产品,以供用户按需求灵活搭配。用户可以自主接入金融壹账通的金融科技开放平台——金科空间站网站,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将产品对接进自身运营体系,实现保险科技能力的瞬间升级。
而针对中小保险公司最为关心的安全问题,金融壹账通则为每个产品提供两地三中心的布局,区块链数据加密授权技术以及高性能MAX底层框架,使其安全性在业内首屈一指。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