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家宏观调控鼓励金融机构“脱虚向实”的大背景下,保险公司转型是大势所趋。从粗放型经营转型为精细化经营,从单一的管理模式到差异化的管理模式,保险公司做出的决策至关重要。
7月7日,在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的“2017年(第二届)中国保险业创新与发展高峰论坛”上,融和科技副总裁兼首席专家陈宝珠、华泰人寿总经理刘占国、长城人寿常务副总经理、总精算师赵建新、中英人寿副总裁马旭、英大人寿产品部副总经理和少波就此展开对话。
刘占国表示,以外资公司为代表,好而不快的利润增长也忽略了一个基本概念,就是在中国的监管环境和开设公司行政划分的前提下,难以覆盖固定成本。所以快而不好和好而不快都是有问题的。
坚持价值经营效益反而更好
近年来,保险行业的监管规则不断出台,整个行业发展面临业务调整,保险市场洗牌势在必行,在此之际,回顾行业的经营价值非常关键。
在赵建新看来,保险业价值经营的核心在于如何看待保险公司的价值。他认为,对保险公司的价值其实有很多歧义,评判的标准非常重要。根源在于产品,有多少存量保单意味着有多少保单的价值在保险公司里存起来;其次,有一支队伍或者一个稳定的渠道,代表公司未来能够保持一个怎样的增长速度,这对保险公司来说也是有价值的;第三,有多少机构的网点,其核心是有门槛的牌照,这对于公司的发展价值也不同。
赵建新总结称:“一个是产品的问题,即卖什么的问题,一个是渠道问题,即谁来卖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客户的问题,即卖给谁的问题。这几个问题如果解决好的话,相信就能解决整个行业发展的问题。”
“价值从何而来关键取决于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这决定了盈利的模型。”马旭表示,每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不一样。“我们一直认为,包括网络的信息化的革命,应该做成"保险+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保险"。我们希望把整个的投保过程、客户服务过程、和客户的沟通渠道、获得新客户的渠道通过互联网来做价值的提升。”
和少波则表示:“保险业特别是寿险强调长期性,价值是长期的利润。如何保证长期性,在经营过程中要格外注意。”
和少波解释称:“我们做价值管理和价值管理机制的时候需要注意,公司价值驱动因素是什么,各个公司经营特点是不一样的,有些公司股东资源非常雄厚,有些公司可能有渠道优势,有些公司则是产品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在公司的经营中,如果从整个系统去考虑,同时不断去推动,那么公司的经营结果是不一样的。最近监管上发生大的调整,从一季度以及四五月份的经营数据可以看到,长期坚持价值经营、价值管理的公司,在目前的监管环境下反而经营效果更好。”
刘占国表示,从价值来看,我们更关注的是长期价值;第二个是品质;另外就是规模,最后才是利润,其实当客户、品质、规模都实现后,利润是个自然的结果。
价值管理与监管合规并不矛盾“偿二代”体系出台之后,保险公司对于监管的感受愈来愈强,在有限的资本要求下,追求价值管理和监管合规的平衡并不容易。
刘占国表示:“无论是从个人和公司来看,险企能做的事情或者能做成的事情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多的。在既有业务的情况下,业务投资、业务结构、期限决定了偿付能力需求;在有限的资本情况下,监管虽然也在变,但我们可以从中选择最有利的用一块钱做十块钱的事情;最后是我们自己能做什么,能力是人才队伍的建设。三方面结合起来,有明确的战略就是价值导向,交集点才是我们真正可以做的价值导向最后可以实现的东西。”
在马旭看来,追求股东的价值最大化这句话本身没错,但是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价值,另外一方面是经济价值。马旭还认为,保监会的一系列的规范和要求,是非常及时到位的。这意味着保险公司在拿到了这些所谓的负债资本的时候,要去做一些有价值的投资,而非不断地通过风险投资得到壮大的状态,从某个角度来说,是对整个保险资金的保护,甚至对企业本身的安全也是有好处的。
和少波表示:“在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发展目标的过程中,是不是和股东有密切的沟通,更关注公司的长远经营和价值,还是当期的利润和规模的增长在整个行业中的排名,体现公司的战略管理的能力。从技术角度讲,其实行业内各家公司都从内涵价值来做产品开发,但是目前是停留在指标监控的层面,如何细化指标,做过程管理而非仅仅是结果管理,这在价值管理过程中非常关键,也是对精算技术的考验。后期,随着价值理念的深入,公司经营管理的要求也会在这个基础上有更好的发展。”
和少波认为:“价值管理和行业合规监管不是矛盾的,很多时候是一体的。”
但他也指出,有些公司在理念上会发生偏差。“因为公司的业务的发展、规模的增长本身,要求业务增长率,有些公司开业两三年盈利几十亿元,忽视了健康的业务结构。”他建议,“监管规则应该去鼓励做更多有益的创新和探索,会给行业带来系统性的风险就制止。但是国家财富管理的概念和实际的市场形成了,那么我们应该采取方法去保护它。”
刘占国也表示:“当监管相对宽松,甚至有些公司游走在监管边缘地带时,能获得很好的投资收益也能做大规模,但是不可持续的。”他还认为,以外资公司为代表,好而不快的利润增长也忽略了一个基本概念,就是在中国的监管环境和开设公司行政划分的前提下,难以覆盖固定成本。所以快而不好和好而不快都是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