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崛起的保险系公募基金正在成为公募领域一支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
作为首家通过并购重组的保险系基金公司,太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开业仅三个月,行业排名上升37位,推出的首款基金产品募集规模达119亿元。近日,太平基金董事长汤海涛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详解其并购重组模式的利弊和未来布局之道。
“旧城改造”进行时
据了解,保险公司参与公募基金通常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发起设立公募基金,二是收购现有公募基金公司股权,三是设立事业部开展公募基金业务。太平集团旗下太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选择收购基金公司股权的方式快速完成公募基金布局,此次收购使得太平资产补齐了个人财富管理牌照,对于太平集团综合金融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太平基金前身中原英石基金成立于2013年1月,由中原证券、安石投资共同出资成立。中原英石成立三年业绩不佳,旗下只有2只基金,在100多家基金公司中排名倒数第一。好在没有什么负面信息,也没有受过监管处罚,是个“净壳”。对于太平资产来说,家世清白的中原英石是一个好的收购对象,业绩不振的中原英石也希望引入好的投资者,因此双方一拍即合。
2016年7月26日,证监会正式核准太平资产对中原英石基金66%股权的申请,8月22日中原英石完成工商变更,更名为太平基金,同时太平资产再增资2700万元,股权结构变为太平资产占比70.04%,中原证券和安石投资分别占比14.98%。
在汤海涛看来,收购重组模式的优点在于筹备期短,有利于快速进入一个行业,但这种模式就像“旧城改造”,后期面临管理架构重建、流程优化、业务融合、文化融合、人员融合等诸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要重建士气。
汤海涛总结称,整体而言设立和并购两种方式优于事业部方式。新设公司虽然审批周期长,前期准备工作复杂,但法人治理清晰,经营布局可一步到位。
虽然重组过程艰难,集团公司给予太平基金的支持可谓巨大。开业两个月,太平基金便发行了公司首只公募基金产品——太平日日金货币市场基金。中国太平旗下太平人寿、太平养老所管理的企业年金计划,以及太平资产所管理的保险资管产品均参与了认购,加上从其他渠道募集的资金,首只货币基金产品总规模达到119亿元。
截至2016年底,太平基金公募规模达到151亿元,加上专户规模65亿元,总资产规模达到216亿元,排名从此前的第108名上升37个位次至71名,员工人数也由开业前的30余人迅速增加一倍有余。
打造保险特色创客平台
保险系公募基金成立之初往往会得到股东大力支持,但必须尽快建立自身核心竞争力,才能完成蜕变。太平基金正在从多方面着手,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个人财富管理平台。
首先是实现从面向机构客户向个人客户的改变。汤海涛认为,机构投资人首要目标是不能亏钱,主要考核市值收益率和财务收益率两个指标,市值收益率是指持仓收益率,财务收益率即实际兑现收益率。太平基金将延续这一特色,将绝对收益当作投资第一目标,平衡收益和风险,做好个人财富管理。
其次是将公司打造成创客平台。“用一种项目制方式,你有好的想法创意,就可以提出这个项目,我们给你匹配资源,以此鼓励大家去做事和创新。” 汤海涛说,这是未来方向,但是不能激进,而是要逐步推动。
再次,要完善产品线、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太平基金已发行两只货币基金,申报了权益类、混合类、纯债类、指数类等常规产品,接下来会结合市场热点推出军工指数基金、港股通等专户产品。汤海涛说,公司有明确的产品规划思路,即通过固收做规模增收益,通过权益创品牌做精品,通过专户探索创新特色。
目前基金公司70%~80%的渠道销售依赖银行券商,没有核心客户。针对这一现状,太平基金一是将延续公募基金代销合作模式,二是在集团内部寻找业务协同着力点,三是建立互联网渠道。
“目前公司正在开发互联网平台,也许这条路比较难,但一定要做下去。” 汤海涛说。
谈及今年投资策略,汤海涛表示,对于今年经济走势谨慎乐观,权益投资重在精选个股,相对比较看好的行业是保险、电力、新兴消费、绿色环保、生物制药、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