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曾颂 深圳报道
发生于2012年的两段“华鼎担保案”相关录音,揭开了广东银担企三方的畸形关系。
一段是事发后,华鼎实际控制人陈奕标与中小企业主的谈话。陈分析了银行“怕丢金饭碗”的心态及“动用资源的能力”,建议企业主不要被吓住,争取“私了”。
另一段是某银行李姓经理与企业主杨国义的电话交谈,李请杨提供虚假仓单以应付检查该仓单所依附的合同实为陈奕标旗下公司虚构,用于套取贷款。
出事前,陈奕标“运筹帷幄”,银行“心照不宣”,企业主“半推半就”;出了事,陈奕标想赖银行,银行想赖企业主,企业主只好揪着陈奕标,可陈已无音讯。步入诉讼高峰的华鼎事件,折射出中国现行金融体制下,银担企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的“畸形”关系。
录音一:陈奕标欲“绑架”银行
2012年2月18日,在创富融资担保公司办公室,陈奕标与30多名企业主开了一场会。“创富”是陈奕标旗下三家担保公司之一,与华鼎、中担一样,以“截留贷款”的方式抽走约300家企业的银行贷款用于“理财”,留下巨大资金窟窿。
本报记者获得的一段录音,据信是陈在会上的发言。该录音现已提交法庭,尚未通过司法认证;但有参会企业主向记者旁证了录音的真实性。
华鼎事件于2011年底触发,初期陈奕标团队曾积极斡旋。根据录音,陈在会上谈了8个方面,主要内容有两点:第一,对被截留资金的定义,不是“民间积蓄、棺材本”,而是“你们有制度缺陷被我们利用”,要集体负责。第二,银行有动机、有资源化解危机,企业要学会与银行周旋。
“企业老板怕不良记录,银行更怕,他丢了行政职务损失更大。银行手里几十亿贷款,我们这几个亿是零头,肯定会公开出政策、底下私了,不私了就是重大案件,就没金饭碗。”陈在录音中说。
他举了3个“化解坏账”的例子:有的支行每个月违规收“财务顾问费”、“中间费”过亿,用这笔钱补了窟窿;有的支行找来大客户,请对方接手不良资产,并承诺往后给予贷款支持;还有支行给涉事企业减免利息、新批贷款或展期,以维持企业运作。
某国有大行支行行长表示,陈举的例子忽悠的成分很大。“银监会查得那么严,违规收费能有多少?事情已经闹大了,再用违规收的钱来清理坏账,岂不是一下就查出来了?找客户接盘也难,因为没有公司肯接手。现实操作一般是借款企业自己找下家,银行不可能帮你。”
唯有第三种方法可行,但也是特事特办,据称确有不少企业获得展期。问题是借新还旧后,贷款中的“被骗”因素或被洗清,如此债务关系再难抗辩。
陈奕标还给企业主分析:“银行催收就三步。第一步来硬的,封厂、诉讼,很多善良的老板就给制服了,这最没经验;第二步银行软了,你们要求贷款展期、宽容利息都可以;最后一步,我就死猪不怕开水烫,那银行只能跟你私了。”
有企业主称,陈的发言在特定情境下确有安抚作用。
录音二:银行请企业配合造假
据企业主杨国义称,第二段录音是2012年7月间某银行李姓经理的来电。录音未能通过第三人求证真实性。
此前一年,杨国义通过创富公司向两家银行共借款1350万元他实际只想借700万元,但“不借多点创富就不给担保”,贷款也成泡影。据其在庭审中的供述,创富公司造了假合同,内容是杨向某贸易公司采购设备,凭此把款划走用于“理财”。所谓的贸易公司,实为陈奕标用来套取贷款的“皮包公司”。
银行要求见合同再放款,放款后还要做贷后管理,某国有大行支行长解释流程,“具体交易涉及的税费发票、收据、仓单都要给我们留个底,数额高的还要定期走访企业、看仓库,上级会检查。”
于是,前述李经理请杨国义“帮忙出一份仓单”。
杨国义在电话里说:“合同是创富造假的,我盖了个章也是被迫。没有真正采购,怎么给你出仓单?这不是造假吗?查起来拉我去打靶都有余。”
李经理表示“完全明白”,“但还是请你帮帮忙,如果我不交上去,个人责任真是超过您的想象。”
前述支行长分析,银行并无鉴定合同真伪的责任。“合同造假是企业的事,银行责任最轻。当然如果合同本身错漏百出,那银行也脱不了干系。”
他同时表示,李姓经理的做法不合规定:既然得知贷款没有按合同使用,就应该立刻收回;但另一方面,创富圈走贷款一事,银行经办人应知情,而且事件闹大后不敢随意抽贷,也是左右为难。
李经理在电话中还透露,尽管银行知悉杨国义的贷款被圈走,但由于杨替创富支付了几个月的利息,因此贷款还归于“正常类”,意指不会对杨产生信用影响。另一方面,这也使银行得以掩盖坏账,避免上级的问责。
“从贷款分类的角度,企业替创富兜了底,当然算正常类贷款。我们只看钱能不能正常收回来,至于谁用了关系不大。”前述支行长说,经济泥沙俱下,银行不良率仍稳定下降,多拜这种“选择性视力”所赐。
金融“小混业”之乱?
2月25日,由于涉嫌“高利转贷罪”,杨国义坐上广州市越秀区法院被告席,成为华鼎事件首个被刑诉者。公诉人举证时称,华鼎公司高管向公安机关坦白,“截留贷款”是担保业的潜规则。
此言亦得到部分前担保业人士的印证。
“一些大型担保公司实际也用了华鼎、创富的手法。”一名刚从担保业转投小贷的人士说。“只不过他们圈钱投了房地产,陈奕标投了证券。两家公司的境遇本质上反映了这几年楼市和股市的区别。”
在他看来,担保牌照无法单独存活,原因是2%的担保收费无法覆盖全额赔付的风险。“担保必须配合其他业务,作为集团融资工具来用。”
与大型金控集团收拢银行、保险、基金、信托牌照不同,在各地方金融办监管范围内,一些企业集团收拢了担保、小贷、典当乃至融资租赁牌照,可谓金融“小混业”,其妙处在于,假如几张牌照一起打擦边球,就能做类似银行的存贷业务,谋取利率管制的“红利”。
借助担保,控制人可设立关联公司套出贷款,挪到小贷、典当等公司去放贷;即使不搞“小混业”,也可用于实业的资金腾挪。
不过,如此说法,广东银达担保投资集团董事长李思聪并不认同。“担保业的商业模式没有问题,高风险低收益是表面现象。”他表示,华鼎事件后广东监管部门对行业作了大检查,多数有问题的公司已整改到位。
李思聪称,今年3月至4月间,包括银监会、发改委、工信部等在内的七部委可能要出台新政策,为担保业“松绑”。
根据七部委2010年发布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担保公司以自有资金对外投资限于国债、金融债等固定收益类产品,以及不超过净资产20%的其他投资;业内人士预期,新政或将“其他投资”上限放松至40%甚至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