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兰香 北京报道
“评级行业乱了这么久,也该有个自律指引来规范行业的发展了,我们很欢迎。”1月8日,在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信用评级业务自律指引》(以下称《评级指引》)后,一位评级行业资深人士如此表示。
这是银行间市场首个针对信用评级业务的自律制度。《评级指引》对评级机构的利益冲突管理、评级质量控制以及加强信息披露等方面都有较为具体的规定,还首次对发行人委托评级、投资人委托评级和主动评级在内的信用评级业务分类进行明确和规范。
此外,为遏制行业恶性竞争,促进评级质量提升,《评级指引》明确了鼓励开展双评级的态度。“协会提倡由不同收费模式的评级机构对同一受评对象同时进行评级。”交易商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利益冲突管理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9月30日,主要评级机构已累计对6683只债券市场产品进行信用评级,其中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4242只,占比63.47%。
上述交易商协会负责人表示,业务增长较快,但行业整体公信力不高,特别是“以价定级”或“以级定价”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地影响了投资者对信用评级行业的信任。
评级机构与发行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向来为人诟病。对此《评级指引》要求信用评级机构建立健全利益冲突管理的工作机制和相关制度,有效识别、防范和消除信用评级业务中产生的利益冲突,如无法有效消除的,则应对产生的利益冲突进行充分披露和有效管理。
在营销展业阶段,《评级指引》既要求与受评企业或其关联机构存在足以影响信用评级独立性的相应关系的信用评级机构回避,同时禁止信用评级机构采取低于行业公允价格、级别保证和诋毁同业等不正当竞争手段承揽业务等。
“在项目人员的选择上,要求与受评企业或其关联机构存在相应关系的人员回避,另外参考了欧盟监管改革中提出的分析师轮换制,并根据我国信用评级行业人才储备不足的现实进行了调整,改为不区分主分析师和一般分析师,并统一其连续服务上限为5年、冷冻期为2年,此标准略低于欧盟要求。”上述负责人表示。
鼓励双评级
除了传统的发行人委托评级之外,近年来市场出现了投资人委托评级和主动评级等非传统业务类型,《评级指引》亦首次将其正式纳入规范范围,制定了针对性的措施。
面对日益突出的级别竞争、级别招标等不良现象,《评级指引》不仅要求评级机构“洁身自好”,也对发行人、投资人和其他相关方维护评级独立提出原则性要求。在具体条款上,除要求评级机构严格将市场拓展和评级业务分离等规定外,另外为防止发行人选择性披露对自己有利的评级结果,规定其对同一债项委托多家评级机构时,应披露所有评级结果。
《评级指引》亦鼓励双评级。“对于发行人而言,双评级可能会增加企业的评级费用,但促进了投资者对发行人的了解,有利于降低债项发行难度,甚至可以节约融资成本。”上述负责人表示。
具体的路径选择,可以先在部分产品或发行主体应用双评级,逐步过渡到全产品全发行主体。采取向发行人收费和向投资人收费模式的评级机构具有完全不同的商业利益链条,将它们出具的评级结果互相印证,能够为投资者提供视角更全面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