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光靠放贷款这条路还能走得通吗?”
这是目前处于变革之中的银行家们正在思索,或者早已思索过的问题,而答案是否定的。银行依靠存贷款的生存模式正在发生变革。
某城商行北京分行负责人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直言不讳,“现在我们可以切身感受到,银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今年利率市场化再推进。”
面对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等越来越深化演变的预期,银行如果还不能够树立主动转型、提供市场化服务的意识,将难以实现自主自立的经营。
银行应该如何转变经营观念主动出击?
“网上银行、移动银行是未来的一个趋势,小微贷款遍地开花,也是银行需要深耕的市场。”农行高级经济师何志成表示。多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银行人士及专家均认为,未来银行应该主动跟随移动互联网的科技革新。同时,应对金融脱媒,银行更应该向“泛化”中介转型。
转型方向:“泛化”中介
“现在银行做的事情依然是存贷款的"中介",但是这种单一的业务性质是难以维持银行高增长的。”一位国有大行战略部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
过去几年,货币政策的温和紧缩,让银行在存贷业务上尝到了甜头。莫尼塔相关报告分析认为,随着今年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银行平均资金成本的上升会影响净息差在未来1~2年内持续下降。
“短期内,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以量补价"以及"以丰补歉"的方式平滑盈利的下滑。但在中长期,这些平滑盈利增速的方式是难以持续的,而净息差可能出现的持续下滑将迫使银行逐渐改变经营模式。”莫尼塔银行业分析师马昀在报告中称。
“向零售转型,做中间业务。”这是银行提了多年的转型口号,目前来看,这种转型还未开始走向阵痛期。从上市银行2012年三季报数据来看,银行依然能够保持较高的利润增速,不过其中间业务则表现出了低增速趋势。
上述城商行北京分行负责人表示,监管层对于收费以及贷款附加条件的规定,是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不过,银行在面对利差收窄的情况下,要想使得中间业务增加,必须加强服务创新,走综合化经营的道路。
“存款流失,银行通过理财等渠道可以暂时留住客户。长远来看,还是要综合化经营,多元化、泛化经营,例如能够跨资本市场为客户提供服务,至少还可以保证客户在银行的体系内。”上述国有大行战略部人士表示。
对于目前银行贷款在许多大企业的融资中占比越来越小的问题,该人士还认为,未来银行帮助企业做财务顾问、提供财务解决方案将是一个发展方向。
科技引领金融
“未来的银行,更应该像一个IT企业。”上述国有大行战略部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
从网上银行到手机银行,中国的银行业花了十年时间。随着移动支付科技的条件日趋成熟,银行业也开始通过各方合作深度挖掘这片“蓝海”的价值。
去年以来,部分国有大行开始与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合作推“手机银行”业务,今年各家股份制银行也纷纷利用移动支付技术,拓展手机支付市场。今年6月,浦发银行(600000,股吧)与中国移动合作,推出手机近场支付。9月份,招行更提出了“消灭信用卡”的战略,“刷手机”正在成为国内支付的新方式。
“科技引领金融,对银行而言,是一个不变的话题,尽管科技始终都在更新换代。十年前,我们肯定难以想象,小小的手机能够完成支付的这个过程。”上述城商行北京分行负责人对本报记者称。
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兴起与规范过程中,银行在支付技术革新上,被认为是被动的。甚至有人认为,网银十年来的发展,银行并无太多创新可言。
上述国有大行战略部人士表示,无论是自身的管理,还是国内的技术,在银行运用科技上,与国际的银行都还有很远的差距。他认为,银行在提高技术革新方面,依然需要多元化的分工合作,比如,技术的合作以及外包等,这样可以帮助银行节约成本。
同时,该负责人还认为,在科技引领金融的同时,监管层的市场监管也应该有所跟进。例如,目前移动支付就没有形成市场统一的标准,也缺乏一定的监管政策,市场容易出现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