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红娟
银监会2011年报显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年来,外资法人银行总行类机构增加21家、分行类机构增加183家、支行类机构增加389家,设立城市从20个扩展到50个。
此外,2011年底,外资法人银行存贷比监管宽限期到期,39家外资法人银行全部达标。至此,在华外资银行各项监管宽限安排已全部结束,中外资银行监管标准实现统一。
截至2011年底,在华外资银行业营业机构数已达到387家,总资产21535亿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比为1.93%。尽管市场份额仍然相对较小,但外资行已经成为中国金融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近期,多家在华外资银行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称,渴望乘着中国加强金融体系改革的春风,继续扩大在中国的业务范围,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同时也进一步带动中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成熟。
本土化取得新进展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承诺之一就是逐步开放中国金融市场。2006年12月起,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之后几年,外资银行在华不管是业务条线还是物理空间上都获得了相对快速的发展。
2006年12月,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施行,这是中国首部专门针对外资银行发布的监管条例。细则对外资银行在中国开展人民币业务进行了具体规定,人民币存贷业务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外资行在华发展的动力。
之后的2007年是外资银行发展最为迅猛的一年。当年,外资银行法人改制工作顺利完成,外资银行在我国发展的市场格局已经实现了由“分行主导”向“法人主导”的平稳过渡。2007年年底,外资银行业营业机构数为274家,总资产12525亿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比2.38%,分别同比增加22.3%、35%和0.27个百分点。
但全球金融危机在2008年侵蚀着外资银行的硕果。2008年,外资银行业营业机构总资产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比大幅下滑0.22个百分点,至2.16%。
2009年,受国内4万亿刺激计划的影响,中资银行在放贷市场上表现更加强悍,而此时的外资银行仍然在消化母行去杠杆化以及外围经济震荡带来的冲击。据央行统计,2009年外资银行人民币新增贷款额度仅为18亿元,与当时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9.59万亿元的规模形成巨大反差。
尽管在新增贷款数量上,外资银行似乎远远落后,但在业务条线上,2009年是外资银行取得实质突破的重要一年。这一年,外资银行开始在银行卡、电子银行、个人贷款等业务上通过灵活的产品设计和定价策略抢占市场。
“精细化经营是中国金融服务市场的发展趋势,外资银行重点不在量,但精细化可以成为优势。”德银(中国)行长高峰曾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
银监会2011年报显示,截至2011年底,在华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资产总额(含外资法人银行和外国银行分行)2.15万亿元,同比增长23.60%;实现税后利润167.3亿元;不良贷款率0.41% ;外资法人银行资本充足率18.83%,核心资本充足率18.38%。总体上看,在华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主要指标均高于监管要求,基本面健康。
渴望新突破
尽管自2006年以来,外资银行不管是在业务范围还是在资产规模上都有很大的发展,但多家外资银行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均称:“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希望在金融服务市场放开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
“受益于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金融服务市场的逐渐放开,外资银行已经在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展业务,给银行的整体收入提供成长的空间。”一位受访外资银行的高管说,“但我们也希望金融服务市场能够更多的放开,降低行政化干预,进一步提升金融市场的透明度。”
一家规模较小的外资银行业务负责人也对本报记者说:“我们希望相关的监管和审批能够进一步简化,当然我们可以理解监管层对金融安全和金融风险的顾虑。但既然我们在传统的零售银行业务方面不具有优势,我们就希望在财富管理、私人银行业务以及产品创新方面能有更大的空间。我们也很欣喜地看到了金融服务市场的开放程度在不断提升,相信金融服务市场会进一步放开。”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军也对本报记者表示:“监管方仍然有"狼来了"的顾虑,比较担心完全放开对内资银行的冲击。不过我认为金融服务市场是会逐步放开的,引入竞争,促进金融业的多元化是金融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监管需要有的放矢,比如在衍生品领域需要谨慎,但对于一般业务,放开是可以的。”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巫和懋博士也对本报记者称:“金融业多元化是必然的趋势,逐渐放开外资银行进入的业务范围也是题中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