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偌馨
[ 随着中国经济的放缓,银行业信用周期的下行,中国银行业或将迎来“市场主导型”的并购热潮。小银行“抱团取暖”,而大银行亦将利用这个机会并购弱小银行以增强市场地位 ]
昨日,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下称“标普”)在北京发布《中国50大银行》报告(下称《报告》)指出,中国银行业在业务状况、风险调整后资本、融资和流动性方面的分化很大,而经济下滑对银行利润率和资本水平的削弱,将造成银行业两级分化加剧。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放缓,银行业信用周期的下行,中国银行业或将迎来“市场主导型”的并购热潮。小银行“抱团取暖”,而大银行亦将利用这个机会并购弱小银行以增强市场地位。
而对于外界对中国银行业资产质量的担忧,标普金融机构评级董事廖强在会后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只要整体经济还保持目前的增长态势,银行业不良率短期内虽然可能还会有一定幅度的上升,但不会像今年初那样出现急增或者大规模恶化的情况。
银行业“两级化”加剧
标普认为,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银行在创造非利息收入能力上的差距正在变大。
“其中,大型银行、多数全国性银行和一些区域性银行正快速实现收入基础的多元化。但一些全国性银行和多数区域性银行仍严重依赖公司银行业务的利息收入。”标普称。
廖强向本报记者表示,单从这几年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指标来看,很多银行的差异并不大。而实际上,尽管不少小银行与大银行有同样的回报率,但在资产组合质量上却有很大的差异。
“小银行的高回报率是建立在信贷资产规模快速扩张的基础上,同时,贷款的行业集中度非常高,包括一些高风险行业,如房地产、基建项目等。”他指出。
此外,《报告》称,上市银行和一些寻求上市的区域性银行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和风险管控能力。而多数区域性银行则仍处于机构改革的初步阶段,“信贷敞口的快速扩张表明多数银行仍将资产扩张而非长期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流动性风险“升温”
今年以来,银行业不良率出现的大幅反弹引发了外界对其资产质量的持续担忧。
对此,标普认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开发商和供给过剩行业的真正风险敞口是决定50大银行信用质量弹性和未来几年银行风险状况的关键因素。
在廖强看来,当前良好的融资状况掩盖了充满挑战的流动性状况,由于监管依旧严格,且金融脱媒现象升温,流动性管理变得越发困难。
他表示,在金融脱媒的背景下,银行时时面临满足客户信贷需求的压力,以及融资和流动性监管要求,促使很多银行利用理财产品或其他“影子银行”渠道隐藏信贷敞口。而这对中国银行业的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另外,标普还在《报告》中指出,区域性银行由于当地经济的活跃程度较低,且拥有较高的地方项目投资风险敞口,不良贷款率通常高于同业,因此在维持风险状况方面可能面临较大的困难。
“在出口贸易发达的沿海地区经营的银行由于持有出口企业风险敞口,在未来一两年内可能比其他银行遭遇更高的信贷损失。”《报告》称。
或现大规模“并购潮”
在昨日的发布会上,标普预计,随着中国经济的放缓,银行业信用周期的下行,中国银行业或将迎来大规模的并购重组。
“未来几年内,50大银行的信用弹性将遭遇考验。随着经济放缓,信贷损失螺旋上升,银行会发现很难维持足够的利润。与此同时,虽然金融自由化步伐较快,但却悄悄地、决定性地重塑着经营环境,并可能削弱银行的净息差。”标普称。
廖强认为,为了自身的发展,小型银行将在未来几年内通过整合竭力避免上述命运。而大型银行则将迎来并购弱小银行以增强市场地位的机会。“全国性银行和大型区域性银行可能带头进行大规模的市场整合。”
他表示,此波“并购潮”与本世纪初那轮农信社并购重组不同,过去主要是“政府主导型”,而接下来出现的是“市场主导型”,即在市场压力与利益驱动下进行的商业性并购或重组。
而事实上,目前已有不少银行开始“抱团取暖”。例如,今年5月,民生银行(600016,股吧)、哈尔滨银行、包商银行等33家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起了区域性金融合作组织——“亚洲金融合作联盟”。廖强认为,这已经释放出一个信号,尽管现阶段的合作还只是在资金业务、风险缓释层面,但随着市场压力的增大,最终将会走向并购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