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汇丰银行持股量减少了3.16亿股;花旗银行持股量减少了1.06亿股;德银证券亚洲持股增量约为3.96亿股
中信银行H股减持通道曝光: 汇丰及花旗席位大手笔抛售 德银证券亚洲席位接盘
本报记者 张歆
坊间传说有时并不完全是谣言,与事实所差的可能是一点点的修正。
上周,中信银行H股遭遇了有关巨额减持的坊间传说的“空袭”,《证券日报》记者根据港交所中央结算系统持股记录披露出来的数据独家统计发现,传言已经变成事实——汇丰及花旗席位合计大手笔卖出逾4亿股。而仅德意志银行旗下的德意志证券亚洲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银证券亚洲)接盘就高达3.96亿股,同时瑞士信贷证券(香港)和摩根斯坦利(香港)席位也增持了数千万股。股权从港交所中央结算系统市场持股中介流出这一实证也从侧面证实,中信银行H股第一大股东西班牙对外银行(BBVA)确实不是本次股权的减持方。
目前,中信银行仍然是A、H两地上市的8家中资银行股中,H股对于A股比价最低的,这也许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两地投资者在估值上对于中信银行略显差异的判断,也其实给中信银行H股的潜在买家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抢筹机会。
汇丰席位为最大减持方
据媒体报道,上周三晚间,一份有关中信银行的神秘文件开始在坊间流传。该文件显示,有机构投资者正在通过德意志银行,按每股4至4 .07港元,配售4 .58亿股中信银行H股,套现18.33亿港元。
10月25日早上9点开市前,中信银行H股出现了5笔大单交易记录,其中包括4笔9900万股及1笔6236万股,合计恰好是4.58亿股。5笔交易的价格均为4港元,较前一个交易日收盘价折让约3.15%。此外,中信银行H股当日成交25.9亿港元,成交量仅次于2007年4月30日中信银行上市首日的26.5亿港元。中信银行A股收报3.69元,微跌0.27%,换手率仅为0.03%。
中信银行H股单一最大股东——西班牙对外银行(BBVA,持有合计超过70亿股,占H股总股本的47%)曾一度被市场认为“减持嫌疑”最大,不过本报记者独家发现,被减持的股权是从港交所中央结算系统市场持股中介流出的,西班牙对外银行(BBVA)确实不是本次股权的减持方。
数据显示,10月26日,在港交所中央结算系统市场中介机构中,持有中信银行股份最多的汇丰银行持股量由前一个交易日的28.66亿股骤降至25.5亿股,减少了3.16亿股,持股比例由19.25%降至17.13%;持股数排名第二的渣打银行持股量由17.27亿股微降至17.23亿股,属于比较典型的日常波动;花旗银行持股量由5.4亿股骤降至4.34亿股,减少了1.06亿股。
而买方的最主要通道显然与传言(德意志银行)基本吻合,是德意志银行旗下的德银证券亚洲,该公司10月26日的持股数量由1084万股增至3.97亿股,增量约为3.96亿股,正好与上述5笔大单交易中,4笔9900万股的总成交额相当。
除了德银证券亚洲增持,瑞士信贷证券(香港)有限公司持股量由3388万股增加至5897万股,增加了2509万股,持股比例上升至0.39%;摩根斯坦利香港证券有限公司持股由前一日的2476万股增至4105万股,增加了1629万股,持股比例上升至0.27%。
来自A股的“建议”
有人大单卖,有人大单买,港股二级市场显然对中信银行H股的估值有着较大的分歧。
或许,A股可以给H股一些建议。目前,中信银行仍然是A、H两地上市的8家中资银行股中,H股对于A股比价最低的。截至昨日,中信银行A股较H股的溢价
超过9.5%,而另有5家银行则明显处于H股对于A股的溢价,分别是招商银行(600036,股吧)溢价16.57%、建设银行溢价12.26%、交通银行溢价9.47%、农业银行溢价9.04%、工商银行溢价8.47%。
“这也许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两地投资者在估值上对于中信银行略显差异的判断,A股市场投资者的信心更强健,但也其实给中信银行H股的潜在买家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抢筹机会”,市场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5家H股溢价银行中,仅招商银行是长期处于此种局面,其余4家也是依靠近期H股股价涨幅超越A股完成转换”。
实际上,H股近期的强势与热钱的流入高度正相关。从美欧日央行开启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开始,就有大批资金开始进军新兴市场,而被视为已经触底的中国则成了这些热钱首选的市场,而在港的中资股,尤其是中资银行股成了最先流入的热钱的目标。
看空研报再次巧遇减持
一个比较值得玩味的现象是,几乎在每次中资银行股遭遇大规模减持之前,市场都会看到一份或几份高度看空个股基本面和业绩的研报。
9月5日,摩根大通发布研报,将民生银行(600016,股吧)H股评级由“超配”降为“中性”,并将目标价从9.15港元下调至7.25港元。摩根大通说,民生银行第二季度净息差较上一季度降16个基点,90天逾期贷款同比增51%,核心资本充足率仅8.41%,因此分别下调其2012、2013年净息差预期9个基点、7个基点,至3%、2.86%;预期其2013、2014年信贷成本分别增10个基点、15个基点,至为0.97%、1.01%。这已经不是摩根大通近期第一次针对民生银行发布利空研报了。7月31日,摩根大通针对民生银行H股的研报虽然维持民生银行“超配”的评级,目标价却从11.3港元下降至9.15港元。瑞信当日则更不留情面,直接给出了“跑输大盘”的负面评级和仅5.86港元的目标价。
此后的一切似乎顺理成章。民生A股、H股双双应声大跌,A股盘中一度重挫超过5%,港股出现大量沽空。下午,民生银行紧急召开分析师电话会议。分析师会议次日,民生股价企稳反弹。此后两周,尽管大盘承压,但民生银行始终没有再跌到9月5日低点。
正是由于民生银行被“空袭”,史玉柱在微博上总结了其所认为的国际投行联手做空流程:1、物色板块和股票;2、巨量融券(借股);3、悄悄卖掉一半股票;4、发布行业和该股的看空报告,制造谣言;5、制造利空事件,比如超低价大宗交易等;6、手里剩余股票突然砸向市场,使股票暴跌,制造恐怖气氛,逼散户割肉;7、暴跌后,大肆买入割肉股票;8、归还所借股票。
此次中信银行在被减持前也遇到了看空研报。据媒体报道,日前有外资投行预测,三季度中信银行增长只有5%,认为该行有可能会大幅提高信贷收费,以缩窄与规定的拨贷比差距,盈利增长放缓或会令市场意外。
昨日晚间,中信银行公布了2012年三季度业绩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9月30日,中信银行盈利水平平稳增长,实现归属于该行股东的净利润272.26亿元,同比增长12.38%。中信银行规模保持稳健增长,资产总额达29,119.45亿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增长5.28%。
不过,与民生银行境况不同,此次中信银行的减持方的主要目的显然是套现离场,其借助券商提前锁定了买家,减少了减持本身对市场的冲击,且成交价的折价率不算过分,因此以“做空阴谋论”可能并不适合中信银行,卖家自身急需资金可能是更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