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理财攻略 > 正文

银行中报不乏亮点-银行频道-金鱼财经网

[2021-01-28 00:12:12] 来源: 编辑:wangjia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尽管商业银行的改革已经步入到利率市场化等核心领域,但制度和管理改善为银行经营带来的动力并未消退。为何先行一步的银行更容易遇到问题?恰是因为他们在现有制度下的潜力比后来者挖掘得充分。综观16家上市银行

尽管商业银行的改革已经步入到利率市场化等核心领域,但制度和管理改善为银行经营带来的动力并未消退。为何先行一步的银行更容易遇到问题?恰是因为他们在现有制度下的潜力比后来者挖掘得充分。

综观16家上市银行次第发布的中期报告,我们会发现一些很有趣的变化。

首先是规模上的变化。今年中期业绩披露后,农行凭借12.9万亿元的总资产和805.22亿元的净利润,正式超越中行成为五大行中的第三名。而从业绩增速上来看,在五大行中最晚完成A股上市的农行,其净利润增速反而录得最高的20.8%,显示出强劲的爆发力。改制效应和经营管理中的潜力,使得农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周期下滑的不利影响,反倒是先行一步的工、中、建、交等大行,各方面的表现已经不复改制初期的强劲增长势头。

这种趋势在股份行中也能看出端倪。今年中报净利润增速超过40%的银行仅有3家,分别是华夏银行(600015,股吧)、平安银行(000001,股吧)和光大银行(601818,股吧)。剔除三家城商行,这3家银行的总资产规模分别是1.34万亿元、1.49万亿元和2.09万亿元,是上市股份制银行中规模最小的3家银行。而这其中,光大银行2010年才完成A股上市,平安银行刚刚完成两行合并,华夏银行多年以来的业绩增长亦并不出彩。但正是这些看似没有亮点的银行,凭借自身管理的改善和各方面因素的支持,在一片黯淡的市场环境中成为难得的亮点。

能说这是后来者居上吗?恐怕还不能给出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尽管中国商业银行的改革已经步入到利率市场化等核心领域,但制度和管理改善为银行经营带来的动力仍然没有消退。为什么先行一步的银行更容易遇到问题?恰是因为他们在现有制度下的潜力比后来者挖掘得充分。

这或许能够回答市场对于银行未来的一些疑虑。在笔者看来,只要整个市场状态维持稳定,中国银行业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固然将告别以往在金融体系中规模称王的发展模式,但亦将迎来新的挑战和市场机会。这个机会,不论对先行者还是后来者,将是均等的。

其次则是息差的变化。尽管外界一致认为利率市场化的启动,将是压垮中资银行的最后一根稻草,但从中报来看情况显然还没有这么糟糕。

在16家上市银行中,仅有2家银行在净利差回落的情况下,自身的净息差呈现回落。之所以大多数银行的净息差不降反升,一方面是此轮降息周期频度并不密集,另一方面则是很多银行抢在降息前完成了重定价,降息对资产收益率的影响暂未显现。在央行目前举棋不定的情况下,市场环境其实对商业银行来说有利。只要不降息,银行的净利差将维持现状,对净息差的压力也不会立刻体现。商业银行将有充足时间消化利率市场化对成本的压力。

但问题是,祈祷政策不变显然不是长久之计。息差和利率市场化仍然将是银行身上的沉重压力,直到找到不依赖息差赚钱的方式。从中报来看,各家银行的转变不乏润物无声之举,都在依托自身的优势探寻新路。不过,市场的现状可能并不是特别友善,来自券商、基金、保险、信托等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似乎比往年都要大。

最后则是资产质量。如所有人预料到的情况一样,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都在今年中报中呈现了不同程度的反弹。但有意思的是,很多银行的不良贷款压力都指向一个地区,就是长三角。而在珠三角,据各方面零星披露的数据来看,很多银行的不良贷款仍然呈现双降的势头。这个局面有些让人迷惑,其中涉及的可变因素太多。一个可行的解释是,长三角地区信贷结构更多集中在上下游企业之中,而其中的担保品多为生产原料,在当前情况下由于抵押品价值急剧缩水,导致出现较多的还款逾期和呆账无法变现处置的问题。

倘若真是这样的原因,那么银行当前的不良反弹就毋需过多忧虑,因为这是一个经济周期的系统性问题。一旦押品价值回升,银行就能收回投入其中的贷款。然而问题是,经济周期何时才能扭头向上呢?

笔者相信,这也是很多银行家想要弄明白的问题。

查看更多:
#feedAv{ margin-top: -250px!important;transform: scale(0);}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