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银行(601818,股吧)(601818)H股IPO历程可谓命运多舛。
8月27日,该行公告称,“由于受全球经济复苏放缓、欧债危机问题频发等因素的影响,资本市场持续低迷,银行估值普遍偏低,考虑到本行现有股东的利益,本行将暂缓H股IPO发行进程,在市场出现较好窗口时,再考虑重新启动H股发行相关工作。”
而光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已大大低于同业平均水平,核心资本充足率更是逼近监管红线,资本补充已是燃眉之急。在此情况下,光大较低分红比例,增加利润留存补充资本,也留下A股再融资的想象空间。
暂缓H股IPO“舍远求近” 光大A股再融资猜想
资本充足率远低于同业
银监会最近公布的监管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2.2%,核心资本充足率为9.9%。
相较之下,光大银行截至6月底资本充足率为11.15%,核心资本充足率为8.05%。在已经公布的十家上市银行中报中,这两个数据均名列末位。
而与今年一季度相比,得益于6月上旬发行的67亿元次级债,补充了附属资本,光大银行资本充足率上升0.48个百分点,但核心资本充足率下降0.06个百分点。
根据银监会关于商业银行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其计入附属资本的次级债不应超过核心资本25%的相关规定,随着IPO补充核心资本路径的关闭,光大也难以再通过次级债补充附属资本,因此,H股IPO暂缓对光大可谓影响巨大。
光大在中报中称,“建立内源式资本补充机制,加强利润对资本的补充作用。”降低分红、增加利润留存或许是一个应对之道。
光大25日的董事会决议公告称,除特殊情况外,该行在当年盈利且累计未分配利润为正的情况下,采取现金方式分配股利,每年以现金方式分配的利润不少于本行当年度实现的可分配利润的10%。
而光大在2011年5月公布的股息分配政策中明确提出,2011-2013年三年股息分配金额为相关年度审计后的净利润的30%-40%之间。
“大比例降低分红也是无奈之举,短期内资本市场合适的时间窗口难以出现,而光大对于发行价格和融资规模的压缩或许已经到了他们愿意承受的底线。”一位分析师表示。
他同时认为,光大补充核心资本的需求已十分迫切,随着H股资本市场大门的关闭,光大需要打开其他再融资的通道。“降低分红、利润留存补充核心资本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排除光大会在A股定向增发。”
今年上半年,光大实现营业收入304.80亿元,同比增长32.93%;净利润129.20亿元,同比增长40.28%。
曲折H股上市路
早在2010年8月成功登陆A股后,光大银行便开始启动H股的上市准备,虽然审批上一路绿灯,之后的过程却异常艰辛。
2011年2月,光大首次披露其H股上市计划,合计发行规模不超过120亿股。当年3月,光大银行股东大会以超过99.9%的支持率通过相关发行方案;6月,光大银行获证监会关于其H股上市的正式批复,并结束了香港联交所上市聆讯。
光大希望能在当年七八月份上市,“争七保八”之下,光大启动了分析师路演,但因为市况不佳,管理层路演一延再延,按照原定招股预披露书,光大曾计划在当年6月27日招股、7月初挂牌,此后又调整到7月4日,当日未能如约进行。此后光大寄望于能够在8月18日,即一年前A股上市日同一天挂牌,却也告吹。
此后,伴随着欧债危机、内地银行股融资平台贷款担忧、美国主权债务评级下调等连续负面因素,资本市场始终难现合适的时间窗口,光大上市日期也一延再延。
为了争取上市时间,光大一面调高基石投资者认购比例,一面不断缩减募资规模,从原计划的60亿美元缩减到25亿-30亿美元,并就招股发行价与保荐机构展开博弈,从原定的对应市净率1.5倍下调至不低于1.2倍。
今年以来,尽管恒指连连下挫,光大仍然迎难而上,重新启动上市工作,计划5月底确定基石投资者,6月启动上市,7月正式挂牌。该行H股基石投资者包括对冲基金DE Shaw、大华银行、富邦人寿、国内的大型央企等。
此时传言光大再次下调募资规模,招股价可能降至1倍市净率(PB)之下。
就在光大公告H股暂缓上市不久,市场传言光大将H股发行规模降至14亿美元,这较一年半前的计划大幅缩减了七成多。
不过,光大方面始终未对募资规模是否缩减给予回应,只称集资规模会视当时的市况而定。
前路依然未卜。8月27日收市,恒指跌至19798.67点,上证指数跌至2055.71点,光大银行A股收于2.7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