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业界一直在抵制利率市场化,但该来的始终要来,该走的还是会走。2012年6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下调存贷款利率25个基点,同时放宽利率浮动区间,即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而将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2012年7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再次下调存贷款利率,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两次放宽利率浮动区间,表明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商业银行将受到巨大影响。按照国外经验,利率市场化初期,利率水平将整体上涨,存贷利差将大幅缩小,这将大幅削减以存贷业务为主的中资银行利润,以城市商业银行为甚。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成为每一家城市商业银行必须解决的问题。
存款业务:以价格保持优势,建立自保机制
城商行具有网点数量少、自助银行数量少、分支机构相对集中等特点,在本地存取款、异地存取款等方面不能与股份制银行、国有银行相抗衡。虽然在改制的过程中,通过不良资产剥离,城市商业银行的存贷比降低、不良率降低,但随着业务的发展,还是需要存款作为支撑的。其实,以往存款利率不能上浮,各家银行存款利率定价相同,大家的竞争主要集中在服务上,而不在价格上。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存款利率上限逐步放开,最后趋于取消,而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凭借自身网点优势和产品优势,不会上浮存款利率,利率市场化给城商行带来了一个机会:通过上浮存款利率,对股份制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构成竞争。这应该是以后城商行开展存款业务的一把利器。
存款利率放开,会直接导致银行的资金成本上涨,这将加大银行的经营风险。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做好存款业务,还要打消存款人对银行支付能力的担忧。在国外,这一点是由存款保险制度完成的——通过引入存款保险人,分散信用风险,防止挤兑事件发生。国内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呼声已久,在利率市场化后,存款保险制度一定会建立,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还需要时间。
一般股份制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实力都比较雄厚,城商行则较为逊色,故在存款保险制度正式推出之前,城商行必须给自己“增信”以弥补这个短板。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方式:首先,建立自保机制,提足各项准备,以求对风险发生有一定的准备。其次,加强风险管理体系和风险预警机制建设,一方面防止巨大损失,另一方面通过日常业务、银行年报等途径向公众传导信息,加强公众对银行的信任,防止风险发生后挤兑现象的出现。
贷款业务:降低客户集中度,走零售路线
贷款利率的放开,会拓展银行的展业范围,并会加剧银行业内部的竞争:由于贷款利率上浮上限提高,银行可向有一定风险的企业和项目贷款,以期获得较高收益;由于贷款利率下浮下限提高,银行为争夺优质客户,必然会对其实行低利率政策,同业竞争加剧。可以预见,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大型项目贷款(包括基础设施项目贷款)、国有大中型企业贷款、事业单位机构贷款竞争会越来越激烈。由于其存款成本较低,在这种竞争中相对城市商业银行有优势。
虽然监管层一直在加强对城商行客户集中度的监管,但目前为止,城商行的贷款客户集中度仍然较高,和城投公司、道路公司联系比较紧密。而这些公司正成为大型银行的目标,显然,如果城市商业银行再介入这些项目,无论是从风险上还是从成本上都不是明智的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城商行应该全力介入零售贷款业务:首先,零售贷款利润率较高;其次,零售贷款比较分散,有助于降低城商行贷款客户的集中度,从而降低城商行整体风险;最后,城商行具有区域性特点,在制定贷款政策、营销策略方面比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更能贴近本地客户需求,有一定优势。
中间业务:重点发展银行卡和理财业务
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核心还是在于大力推进中间业务。利率市场化的过程,是存贷利差收窄的过程,要减轻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是发展不以存贷利差为利润来源的业务,即中间业务。中间业务的利润来源是手续费收入和佣金收入。
目前,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支付结算类、银行卡类、代理类、担保类、承诺类、托管类、咨询类。可以看到,结算类业务都以存款客户为基础,担保类业务、承诺类业务则以贷款客户为基础,而大部分城商行都不具备申请托管资格的条件,故代理类、咨询类和银行卡类业务应该成为城商行业务发展的重中之重。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推广银行卡。银行卡不仅联系着支付结算类业务,更重要的是,银行卡业务将推动支付结算类业务的发展。虽然北京银行(601169,股吧)、南京银行(601009,股吧)、泰隆商行等扩张迅猛,但大多数城商行异地网点稀少,缺乏异地网点始终是城商行发展的短板。为了弥补短板的影响,城市商业银行可适当发展网上银行和电话银行,方便客户转账、还款。
其次,大力发展理财业务。城商行发展理财业务比较可行:一方面,理财业务中的代销和代为推荐业务,有很大一部分人员培训是通过产品的发行机构,如保险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进行的,对银行本身的培训能力和专业能力要求并不高;其次,目前国内多数银行的理财业务,特别是面对一般投资者的理财业务,都立足于“卖产品”而非财务规划,也就是说,理财业务的人员门槛本身不高,虽然理财业务最终会走向“财务规划”,但在这个过程中,城商行有足够的时间提高自身水平。
发展理财业务的瓶颈有以下两点:由于产品销售规模有限,代理销售保险和代为推荐集合信托产品引进较为困难;自行开发银行理财产品的成本与收益不匹配。这些情况都能通过不同城商行之间的合作得以解决。通过一个地区数家城商行的联合,增大销售规模,增加与上游金融企业的议价能力,而开发银行理财产品也可以在数家城商行间施行“一家设计,多家销售,轮流坐庄”的模式,解决成本与收益不匹配问题,而这种模式,在浙江地区已有成功实践。
(作者系嘉兴银行章张海、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毛恩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