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化经营:历史的变迁与反复
从国际金融业的发展历史来看,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体制大多经历了分业和混业的数次变迁和反复。
上世纪30年代之前,各大金融领域之间并无严格的范围界限。“大萧条”之后,美国率先推行分业经营,引发各国纷纷效仿。进入上世纪7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后,受内在需求和外在动因的双重驱动,金融混业经营又一次在全球得到迅速发展。
可以说,上世纪90年代的金融监管自由化,催生了综合化经营的浪潮。为追求高额盈利,银行业过度涉足高风险的金融衍生品,交易规模远超实体经济需求,形成巨大的资产泡沫,放大金融体系的风险,最终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伤害,以至于发达经济体至今仍深陷衰退的泥潭。
2008年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主要经济体都对现有金融体制进行了深刻检讨和反省,围绕“安全”与“效率”的争论再次重返聚光灯下。各界普遍认为,金融监管的广度与力度已难以掌控系统性风险,而其根源则在于西方综合银行的组织体系和业务结构过度膨胀与复杂化,导致现有监管机制出现滞后甚至真空。为此,世界各国发动了一轮加强金融监管的改革浪潮。其中,针对综合金融的改革主要体现为三个方向:
第一,整合并上收监管职权,避免由职权分割造成的监管真空与协作障碍。第二,对银行参与投机性交易及高风险跨业经营予以一定限制。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采纳了著名的“沃尔克规则”,规定银行利用自有资本从事交易及投资私募股权、对冲基金乃至相关房地产金融工具的资金,不得超过其一级资本的3%。第三,针对系统重要性银行提出更严格的监管框架。其中包括更高的资本充足率要求以及建立危机应对处置预案(Recovery and Resolution Plan,又称“生前遗嘱”),即未雨绸缪,针对银行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为银行自身及监管当局预先制定一系列可行解决方案。
客观地说,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这两种模式本身并无优劣之分,选择哪一种经营模式,很大程度上与各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当时的经济金融环境紧密相关。就金融业发展的趋势而言,未来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肯定还将继续演进,具体的经营方式、经营内容也将不断变化,但综合化经营将从过度、片面追求效率和创新的“捷径”回归,更加坚持服务实体经济需求的基本方向,更加依赖科学、稳健和有效的金融监管,更加突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诉求。
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银行业在经营体制上也经历了从混业经营到分业经营再到综合化经营试点的历史演变,其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改革开放到1993年以前的混业经营阶段。当时的大型商业银行都组建了一大批信托投资公司,大量向证券、保险、房地产甚至其他行业进行投资。但由于当时缺乏战略规划、缺乏相应的风控手段,混业经营事实上严重干扰了经济秩序,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最终也形成了巨大的损失。二是1993~2005年的分业经营确立阶段,对于规范金融市场秩序、抑制通胀和维护国家金融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三是2006年以后的综合化经营试点阶段,国际金融业混业经营发展的大趋势对我国银行业监管方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国家逐步实施了一系列适应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新形势的重大举措。
当前,中国经济正在迈向一个全新的时期——创新性、高附加值产业稳步发展,国家经济与企业客户不断走向国际,社会金融服务需求日益丰富。这些均对中国金融机构“综合金融”提出了现实需求。
从宏观层面来看,综合化经营是国内外经济发展与转型对完善金融体系提出的新要求。当前,我国进入了由依靠总量规模扩张转向以科技进步、自主创新、提升附加值为特征的新增长模式。然而,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导,由于资金多源于存款,其主要提供低风险偏好、固定收益的间接融资,这种传统信贷模式难以满足较高风险的创新产业的融资需求,而提供直接融资的各类市场主体又缺乏足够强大的资源支持和服务能力。在此背景下,银行业进行综合化转型、与其他类型金融机构开展互补性协作成为选择之一。从微观层面来看,客户需求层次提升要求商业银行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如果继续固守传统的存贷款服务,很难留住需求层次不断提升的高端客户。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整体与个体的资产质量、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都有了明显改观。但中国银行业高度依赖利差收入的盈利模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信贷扩张—资本补充—信贷扩张”的发展方式面临严峻挑战,业务转型的压力很大。依托庞大的客户基础,积极探索综合化经营,开辟低资本消耗的盈利增长点,不断优化收入结构,成为各家大银行战略转型的一个重要选择。
虽然经济的崛起和客户的成长为银行业开展综合化经营带来了难得机遇,但在我国目前的经济金融环境下,商业银行推进综合化经营仍面临着诸多制约。
从外部来看,我国经济金融发展阶段总体上难以支持大规模综合化经营。一是实体经济高端金融需求有限,难以为各家银行开展综合化经营提供足够的市场容量。二是金融市场发育不成熟,金融生态环境也不健全。三是相关法律法规跟不上综合化经营的发展步伐,无法有效保证金融监管合理、规范的实施,存款保险制度及消费者保护机制也未建立。
从内部来看,商业银行开展综合经营也会受到自身能力的掣肘。一是战略协同能力不强,缺乏足够的客户识别和交叉营销能力,难以在附属公司之间实现客户资源的细分和共享,无法发挥综合化经营的潜在优势。二是跨领域经营管理能力欠缺,可能导致银行经营管理能力与业务发展的脱节,难以有效处理业务融合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三是风险管控能力不够,混业经营可能放大声誉风险、流动性风险、关联交易风险等其他类型的风险。四是跨领域经营的人才储备不足,严重欠缺跨市场、跨业务的高素质专家队伍。
总之,尽管发达国家在长期复杂的金融市场变革中,已经积累起丰富的监管、管控和协同经验,但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仍面临着纠错、修复的巨大困难和高昂代价,与之相比,我国各方面发展尚存差距,更需要审慎地规划综合化发展的路径。在金融危机的阴霾尚未消散之际,中国的监管者与从业者应认真汲取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教训,客观评价自身的能力和不足,在严格有效监管下审慎推进综合化经营,确保中国金融业的长远、平稳和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