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以来新增信贷的持续低迷成为业界关心的话题。上周四央行宣布降息,显示了货币政策宽松的新动向,这对低迷的信贷市场是否意味着一剂强心针?
业界普遍认为,信贷市场低迷的主要原因在于,需求不足导致企业投资回报率下降,进而导致企业资金需求不足,资金价格仅是次要原因,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未必能刺激银行低价放贷,换言之,本次降息能否刺激信贷目前还难言乐观。
流动性空前宽松
在宣布降息之前,利率水平已呈现空前宽松。数据显示,截至上周五,从企业层面反映流动性松紧程度的长三角票据直贴利率,已从前一周的4.25%进一步下降至3.8%,达到自2010年11月以来最低点,而该利率水平在2011年10月曾一度达到13%。
对于票据利率的走低,瑞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汪涛指出,这说明实体经济已步入资金相对宽松的状态,但其背后却是私人部门信贷需求的不足。“激发私人部门借贷的需求还需要一定时间,借贷利率必须达到足够吸引他们的水平。”汪涛在瑞银6月7日发布的研究报告中表示。
进入2012年,我国银行的月度新增贷款频频令市场失望。为增加银行可贷资金,央行分别于2月和5月降准,而降准后达到的宽松效果,从上述票据利率可见一斑,然而信贷市场却颓势不改,上周有市场消息称,5月四大行新增贷款与4月基本持平。
值得回顾的是,今年4月的新增贷款中,中长期贷款占比下降,票据融资占比上升,业内对此已经达成共识企业欠缺长期投资的动力,对经济前景悲观。
另外,制造业数据也不容乐观。5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结束了连续5个月的回升势头,农行上周的报告对此分析称,从需求端来看,总需求在下降,且内需弱于外需;从供给端来看,企业并未及时调整产出,导致供需失衡,未来去库存压力加大。另外原材料库存指数显示企业大量削减原材料库存,可能说明制造业企业未来生产意愿较弱。
眼看连续降准的“药效”迟迟未发作,央行上周四晚终于重启作别3年半的价格型工具,宣布降息0.25个百分点,并扩大实际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货币政策从“预调微调”正式进入实质性宽松。
降息增强宽松预期
专家认为,降息并不意味着信贷市场将很快转暖。摩根大通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朱海滨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本次降息产生的实际效果仍有待观察:首先,降息一般会有2~3个月的效应时滞;其次,此举加大了银行的利润压力,估计贷款利率出现大面积下调的可能性并不大。
在朱海滨看来,企业借贷意愿弱,主要还是因为经济下行、需求不足,导致企业的投资回报率下降,降息仅仅是从减轻企业融资成本这方面来提高其投资回报,要检验此次降息的成效,需要密切关注随后几个月央行公布的新增中长期贷款,以及固定资产投资数据。
朱海滨还表示,虽然政策允许贷款利率下浮区间扩大至20%,但如果银行坚持以较高的上浮幅度放贷,实际政策效果将打折扣。他援引摩根大通在6月7日降息后发布的报告称,2010年、2011年及2012年第一季度,实际贷款利率较基准贷款利率下浮10%的贷款占所有贷款的比例分别约为28%、10%和5%,换言之,过去两年多来实际利率在基准利率之上(包含基准利率)的贷款比例应不低于70%。
建行高级研究员赵庆明则称,目前居民消费信心和企业投资信心不足,需要一些政策刺激,适当降息不仅能减少融资成本,更提高了借贷信心,“这个时点降息,信号性作用强于实质性作用,增强了企业对宽松的预期。”
“企业不愿借贷,利率价格显然不是主要原因。”某国有行广东省分行公司业务部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我觉得一次降息不够,可能还得再降。”
五连降情形难出现
多数专家表示,本次降息打开了一个降息通道。摩根大通就预计,今年三季还会有一次0.25个百分点的降息。这不免令市场忆起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的2008年,央行从9月至12月连续五次降息,加之4万亿的刺激计划,这使得2009年的新增贷款达到9.59万亿元,比2008年几乎翻了一番。
但也有专家表示,目前降息的经济环境与2008年已不可同日而语。
中国社科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对记者表示,2008年中国地方政府和私人企业的负债率还比较低,但经过一轮宽松政策之后,多数已经债台高筑,如今这种靠扩大杠杆来刺激经济的手段作用空间有限。建行高级研究员赵庆明也表示,目前经济增长还没有像2008年那么糟,因此降息也不会如2008年密集。
更为重要的是,商业银行所承担的风险也已大大提高。刘煜辉向记者表示,“对于降息后是否放款,我询问了很多商业银行,银行的意向很集中,要向风险可控的客户贷款,不可能低价承接高风险的贷款项目。”
赵庆明也称,随着近年来积累的巨量贷款进入偿债期,银行坏账风险开始显露,目前银行向企业贷款也比两年前更谨慎了,银行的惜贷完全可以理解。
刘煜辉表示,如果一定要银行以低廉价格承担与风险不相匹配的贷款,其风险不言而喻,银行股的破净就体现了这一点,而目前该情况已经出现。据Wind数据统计,自2011年7月以来,银行股的市净率就已在2倍以下。近日,交通银行、华夏银行(600015,股吧)、深发展(000001,股吧)、浦发银行(600000,股吧)已先后成为破净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