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怀洋
有媒体报道称,央行、银监会、财政部已于近日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本次试点额度据称为500亿元,数量虽不大,但意义重大,停滞了四年的资产证券化破冰重启,也给金融改革开启了新的版图。
决策层选择现在重启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说是顺应市场需求,恰到好处。一方面,当前金融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谨慎前行的同时也需要一些创新刺激。实体经济融资渠道长期单一,资本市场发展滞后,信贷资产化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之间开辟了一条道路,从需求角度未来需要更多的融资选择。另一方面,经历了过去信贷的一个紧缩周期,银行在流动性紧张的时候办法不多,各类违规风险也暴露出来。而信贷资产化可以有效缓解银行的资金短缺,优化资产配置。
中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始于2005年,国家开发银行和建行作为试点共发行了71.96亿元,2006年发行规模达115.8亿元。2007年,信贷资产证券化进入扩大试点阶段,不光是试点银行扩大,类型范围也是延伸到不良资产,当年发行规模也达到了178.08亿元。2008年发行规模再上一个台阶,达到302.01亿元。而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得监管层出于谨慎原则考虑暂停了试点。信贷证券化虽然停止,却以另一种形式银信合作存在并快速发展着,2万亿规模的银信合作产品也蕴藏了巨大的风险,重启信贷证券化也是将银信合作规范化。
抛去金融危机这一突发性因素不谈,之前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一年一个台阶,稳步发展。试点就是这样,风险暴露之前一切都是美好的,不过好在风险首先爆发在了走在前面的美国。吃一堑方能长一智,看别人吃亏也能悟出一些道理。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在于美国过度发达的衍生品市场将资产过度证券化。反复的证券化,眼花缭乱的设计,掩盖了风险,粉饰了资产质量。我们从中得到的经验是,在现阶段应严禁二次证券化,产品设计要简单明晰。
试点的前四年里,信贷证券化试点总共也不过发行667.85亿元,重启首次就送出500亿元的额度,看出监管层开拓创新的力度。但500亿元的信贷放到去年55万亿元的信贷总量里,才不过千分之一。而面临新的监管标准,未来两年银行业资本缺口达数千亿元,信贷证券化的规模今后还将继续扩大。但也应警惕,信贷证券化不能成为银行甩掉不良资产的手段。根据媒体报道,这次试点的基础贷款包括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贷款、涉农贷款、中小企业贷款、经清理合规的地方融资平台公司贷款、节能减排贷款、文化创意产业贷款、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等多元化信贷资产选择,范围的扩大丰富了信贷证券化产品的种类,但其中的风险也不应忽视。尤其对于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应严格区分并控制规模,防止风险的过度转移并扩大。华尔街有句名言,“如果有一个稳定的现金流,就将它证券化。”这句话其实包含了证券化的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一定要保证基础资产稳定的现金流。
基础资产范围在扩大,同时投资者范围今后也可考虑扩大。目前的规定证券化后的产品在银行间市场交易,这导致大多数产品其实仍然由银行持有,风险就没有分散开来。其实应当看到一些基金和企业是有需求和动力投资高风险高收益产品,所以不妨扩大机构投资者的范围,鼓励银行之外的机构持有证券化产品。同时也应注意,信贷证券化不是孤立的创新,相关配套的制度都应当跟上,如存款保险制度和信贷转让市场。
500亿还只是个开始,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道路任重道远,未来市场各方包括监管部门都将经历着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