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唐晓
电话支付是近几年开始推广的一种信用卡支付方式。电话支付推出后,因无需刷卡和输入密码,仅凭报出卡号、有效期以及卡片“后3码”即可完成支付,很多持卡人由此担心会被冒用消费。所谓“后3码”是卡片背面签名处的末3位数字。证券时报记者调查发现,信用卡电话支付目前所呈现五大乱象成为消费者需要小心绕过的陷阱,而这一新兴支付方式也越来越受到质疑。
乱象一
与客户确认交易程序不完善
一些银行虽然会在电话支付后向持卡人发送预授权短信,但结算时往往不会再通知持卡人。
白领严芳(化名)的信用卡电话支付经历正暗示了银行与客户确认交易程序不完善所带来的隐患。在严芳以电话支付向某商旅网购买机票过程中,银行方面只发送了一条短信确认发生了一笔预授权,而此后与商户正式结算时并未再与持卡人确认。在确认程序不完备的前提下,持卡人难以了解交易是否生效。
银行方面对信用卡预授权是否取消表述上的模棱两可,为持卡人与商户、银行间的纠纷埋下隐患。
对于同样采取预授权方式的酒店消费,持卡人入住前银行会向其发送一条信用卡预授权确认的短信,退房时再由持卡人结算并签字确认的方式,无疑同样存在隐患。
乱象二
持卡人权益被忽视
商户作为银行的合作单位,电话支付过程中,由于商户和银行的密切关系,使得纠纷发生时,银行难免会遵从商户的指令,而非持卡人的指令。而商户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进行的处理,或多或少会损害持卡人的利益。
以严芳的遭遇为例,她的第一笔消费资金已进入商户口袋,商户此时对重新预订机票的价格提出异议,要求从尚未退还给严芳的第一张机票款项里扣除升舱费。由于第一张机票票款仍掌握在商户手里,扣除多少金额的决定权完全掌握在商户手里,而银行又是以商户的处理结果为准,使得持卡人严芳的权益难以主张。
乱象三
开通未经持卡人同意
据某银行客服介绍,信用卡电话支付功能是不需申请自动开通的,只要持有信用卡就有电话支付功能,并且不能取消。对于电话支付业务开通与否,银行并没有赋予持卡人选择权。信用卡电话支付的商户由银行选定,具体为哪些商户开通了电话支付功能以及商户具体名称,银行并不告之持卡人。只有持卡人在商户消费时,才会由商户告之是否可提供电话支付功能。
事实上,对于电话支付业务的安全性,此前已有持卡人表示担忧,甚至因此销卡。
乱象四
信息核对程序简单
信用卡电话支付过程中,商户的核对程序非常简单,只要持卡人提供卡号、有效期及“后3码”即可,且并不限于持卡人本人使用。商户则与银行核对上述信息,核对无误后即生成一笔预授权。此后商户和银行不会再与持卡人进行核对和确认,而是由商户和银行自行结算,即持卡人在预授权生成之时已进入商户和银行即将结算的程序。
持卡人信用卡一旦丢失,或者卡片信息被他人窃取,不法分子可能通过假冒身份使用持卡人的信用卡进行消费,此前亦不乏不法分子出于其他目的使用假身份证多次乘坐飞机的案件。
乱象五
安全保障功能缺失
无需密码的电话支付得以推广,依托的正是实名制消费业务的一大特点假冒消费的难度较大。然而难度较大并不意味着没有空子可钻,目前银行除了与商户核对信用卡上述三项信息外,在防止假冒消费方面尚未有其他措施。
“目前电话支付业务尚未给持卡人提供风险防范措施,持卡人不能为电话支付设置密码。因此,持卡人应妥善保管好卡片,一旦有可疑交易马上致电银行。”一银行信用卡客服称。
一旦持卡人的卡面信息被盗用于电话支付,银行并不承诺承担假冒交易给持卡人带来的损失。
上述银行的客服人员称,发生可疑交易后,银行将用5个工作日左右时间进行调查。可疑交易给持卡人带来的损失,并不一定由银行承担,不排除持卡人个人承担损失的可能,概率各占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