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伟柱
2011年末存贷比顺利达标之后,在华外资银行开始面临全新监管环境。从2012年一季度的表现来看,外资银行并不太“适应”。
根据监管安排,2011年末,在华外资银行各项监管宽限安排全部结束,中外资银行监管标准实现统一。这意味着,在关键的存贷比指标上,外资银行今年同样需控制在75%以内。
“存贷比指标管起来以后,我们的压力确实不小。”一位在华外资银行行长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相比于以往,其所在银行选择了更加稳健的风格,控制贷款增长,有意识收缩一些阵线。
这家外资行的做法颇有代表性。总的来看,应对存贷比监管,外资银行选择了开源、节流两条路:开源,即做强零售业务,夯实客户基础,加强存款来源,做大存贷比指标的分母项;节流,即约束贷款规模的扩张,控制住存贷比指标的分子项。
零售业务新定位
按照当年“入世”承诺,中国银行业于2006年12月实现对外开放。一方面,外资法人银行可以全面在华开展人民币业务;但另一方面,在华外资银行亦需接受银监会的监管。
“存贷比指标是中国特有的银行业监管指标。”一位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对本报表示,在国外,鲜有国家对银行业的存贷比作出要求。
因此,开放之初,考虑到外资银行的实际情况,监管层给予其五年过渡期,即在华外资银行需从2007年起,用五年时间达到存贷比不高于75%的监管标准。屈指算来,2011年12月31日是外资银行存贷比达标“大限”。
“2011年底,外资法人银行存贷比监管宽限期到期,39家外资法人银行全部达标。”银监会在其2011年年报中称,至此,在华外资银行各项监管宽限安排已全部结束,中外资银行监管标准实现统一。
“早在去年末之前的某些时点上,我们就已达标。”一位在华外资银行行长对本报称,但从2012年起,存贷比必须持续控制在75%以内,达不到就可能招致监管处罚。监管指标一旦作实,压力陡增。
根据存贷比的计算公式,其数值等于各项贷款总额与各项存款总额的比值。控制存贷比无外乎在分子和分母两项上想办法。
从分母项来看,部分外资银行加大了对零售业务的投入。3月中旬,花旗集团高管称,计划在两到三年内扩张在华分支机构至100家。而当时花旗在华只有47家网点,也即是说该行每年新设网点将达20家左右。
无独有偶,4月下旬,来自新加坡的大华银行在北京CBD区域启动“尊享理财”中心,切入投资资产达到100万元人民币的客户群。
“零售业务投入大,见效慢,是个人力密集型业务,同时还要求拥有一定的机构网点数量。”一位股份制银行高管表示,但零售业务抗周期性强,能带来稳定的客户群体和存款,是一个银行发展的基础。
除了做大零售,挖掘存款潜力外,同业拆借市场亦成为外资行“找钱”的来源地:今年一季度,拆借市场上,外资金融机构由上年同期的资金供给方转为资金需求方。
收缩战线
一方面,增加零售存款来源,做大分母;另一方面,贷款的扩张则有所收敛。
上述外资银行中国区行长表示,为应对存贷比的监管指标,其所在银行主动控制贷款增长规模。“尽管金融危机日渐远去,但今年仍不敢太超前,要控制贷款规模。”
不单单是这家外资银行,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这种收缩是整个在华外资银行的收缩。
央行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外资金融机构新增的人民币贷款仅有154亿元,比2011年同期的186亿元收缩32亿元。与中资银行对比来看,一季度,整个外资银行154亿元的贷款增量,尚不及北京银行(601169,股吧)一家的增量(该行一季度新增约190亿元)。
回过头去看,中国银行业大门打开之后,外资银行在华的历程可谓起伏不平:2006年12月之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步伐加快,其在中国银行业总资产中的占比迅速提高,一度达到2007年末2.38%的顶峰。
但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由于母行受到冲击,外资银行业务开始收缩,加之在此期间中资银行信贷超常增长,从结果来看,外资银行在中国银行业总资产的占比逐年下降:从2007年高峰的2.38%,下降至2009年末的1.71%。
此后,一方面,中资银行有意约束信贷规模;另一方面,外资银行的信贷开始趋于活跃。2010年、2011年,上述占比数据又分别回升至1.85%和1.93%,似乎外资银行又重拾升势。
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底,在华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资产总额(含外资法人银行和外国银行分行)2.15万亿元,同比增长23.6%;各项存款余额1.32万亿元;各项贷款余额9785亿元;实现税后利润167.3亿元。
但步入2012年,一季度的情况显示,外资银行对中资行构成实质性威胁的日期依然遥遥无期。相反,受存贷比指标约束,随着“开源节流”策略的推进,外资银行在中国银行业总资产中的占比或将再次掉头向下。摄影记者/任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