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银行(601818,股吧)本周一(5月7日)交了上市申请材料。”5月9日,接近光大银行H股上市的消息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
这意味着若后续进展顺利,光大银行在辗转拖延近一年后终将在今年年中完成H股上市。
“基石投资者去年其实就有。”上述消息人士表示,基石投资者基本维持去年阵容,唯有一家临阵撤资,但他并未透露撤资机构名称。目前,尚不清楚光大银行重启上市后基石投资者的投资比重。
此前,市场猜测可能成为基石投资者的机构包括大华银行和新加坡主权基金淡马锡。
不过,光大银行H股上市募集资金的规模可能缩水。“可比市净率(PB)在0.9倍到1.4倍之间。”该消息人士表示,光大银行此次H股招股规模不会有大变化,但其定价压力依然不减,可能在下限定价。
若在下限定价,光大银行不仅难以实现去年期望的1.3-1.5倍市净率,可能还会低于去年机构投资者曾愿意给出的1.2倍左右市净率。
光大银行此次H股上市的承销商包括中金、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瑞银、汇控、法巴、中银国际、申银万国和光大控股。
资金压力
尽管新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可能拖至年底实施,但光大银行面临的资本充足压力并未因此得到极大缓解。
光大银行去年的财务资料显示,2009、2010和2011年底,光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0.39%、11.02%和10.57%,核心资本充足率则分别为6.84%、8.15%和7.89%。今年一季度,光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虽然有所上升,分别为10.67%和8.11%,但与其他上市银行相比(除民生银行(600016,股吧)未公布相关数据),资本充足水平仍然最低。
“其实去年也不是不能上。”前述消息人士表示,原因之一在于光大银行方面对价格水平不满意。然而眼下,资本充足率可能成为第一要务。
根据新资本管理办法,正常条件下,系统性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性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不低于11.5%和10.5%,即光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至少需达到10.5%的水平。
事实上今年初,光大已经发行了67亿元人民币次级债用于补充资本。不过,发行次级债只能补充二级资本,并不能缓解核心资本充足率的压力。另一方面,根据中国银监会的规定,附属资本中次级债的比例不能超过核心资本的25%,光大银行能够发行的次级债规模也受到限制。
“光大银行IPO以来,盈利能力有所提升,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但业务结构无明显特色、A股IPO融资不多,H股发行迟迟不实施,资本压力较大。”中国中投证券在4月底的一份报告中指出。
整体估值仍低
尽管今年以来港股整体形势趋好,除四大行外,其余5只在港挂牌的中资银行股中,只有民生银行(1988.HK)股价增幅较大,从年初至今上升13.24%。交通银行(3328.HK)、招商银行(600036,股吧)(3968.HK)、中信银行(601998,股吧)(0998.HK)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3618.HK)同期股价的变动幅度分别为0.18%、-2.35%、3.56%和-13.17%。
“在年初的紧缩环境下,贷款增长偏低,对中资银行的业绩也都有一定影响。”招商银行投资银行业务董事总经理温天纳表示,由于一季度业绩不太理想,对投资者的信心造成负面影响。
去年,光大银行H股上市被迫停滞,除了受累于港股整体行情,中资银行股本身的投资价值受到质疑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问题、内地通胀和总体局势的不明朗,也给海外投资者增加了心理负担。
“(光大银行)受资本限制,贷款增长也比较缓慢。”香港一位外资投行分析师指出。
截至2011年底,光大银行的贷款总额为8903.65亿元,比上年增长14.22%,尽管增速不俗,但总量上仍不算高。同类银行中,招商银行去年贷款和垫款总额为1.64万亿元,同比增长14.64%;中信银行去年各项贷款余额14340.37亿元,同比增长13.43%;民生银行去年的贷款和垫款总额12052.21亿元,同比增加13.96%。
“银行股各自都有自己的重点,但中资银行定位类似,如何突出自身的卖点仍是一个问题。”温天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