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唐曜华
盲目相信银行的投资者可能不知道,在客户经理夸夸其谈理财产品如何好时,其准备的银行理财产品合同已将“风险提示不足”等责任推卸得一干二净。即使投资者像张强那样遭遇误导销售,但由于当时并未录音等原因,将无证据起诉银行。
金融方面的律师提醒投资者,目前保障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者权益的法律法规相对较少。一旦客户权益受损,提起诉讼所能依据的法律条款主要是《合同法》。因此,投资者与其盲目相信银行工作人员的话,不如看清合同更保险。
免责条款多“霸王”
相信看过银行理财产品合同的投资者都知道,银行理财产品合同的免责条款较多。“理财产品合同、风险揭示书通常有类似以下表述:本理财产品已充分提示风险、投资者已经仔细阅读理财产品风险提示并知晓理财产品的风险、本理财产品包括亏损在内的一切风险由投资者自行承担、产品发售者不承担理财产品亏损风险等。”北京市两高律师事务所律师董正伟称。
客户一旦在合同、风险揭示书等文件上签字,就表明已仔细阅读风险提示条款。如果投资者因客户经理误导销售或者风险提示不足而购买理财产品并导致损失,那么银行理财产品上述免责条款就可以在投资者状告银行时发挥效用。
以张强所遭遇的误导销售情形为例,“如果不能提供当时误导销售的录音,那就没有证据可以起诉银行。”董正伟说。
广东纵横天正律师事务所律师刘伟渊的说法则更悲观。“即使有录音,最好也有公证处的人在场,否则法院会不会采纳你的录音证据尚难说。”刘伟渊如是说。
刘伟渊表示,如果不能拥有上述有力证据,由于此类官司通常以合同法作为依据,合同里已经清楚明白的(换句话说投资者签字前没看清楚只能怪自己),投资者基本上很难打赢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