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冬 罗亦丹
在金融危机前的2006年和2007年,美国银行业的净息差分别为3.31%和3.29%。金融危机过后,这一水平却出现上升,截至2010年四季度末,全行业的净息差为3.7%,同时也是2003年以来的最高值。
“惜贷”背景下的高息差
不过,金融危机之后的高息差并非美国银行业盈利能力的全貌,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其在经济衰退期不愿向实体经济提供贷款,迫使贷款利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尽管美联储在危机后通过向金融业注入流动性以置换其有毒资产,并采取维持短期利率在较低水平的做法以刺激经济,但银行业的“惜贷”问题仍看不到太多好转迹象。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金融危机过后,美国银行业的惜贷问题非常严重,“它们不愿意跟看不到赚钱模式的实业企业打交道,因为贷出去就可能变成坏账。”而从实体经济的需求来看,失业率的居高不下、消费金融的复苏艰难也让信贷的大规模扩张成为难以企及的事。
根据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数据,2011年,美国银行业净利润为1195亿美元,同比上年增长了40%。不过上述收入的改善主要缘于贷款损失的减少而非信贷规模的扩张,去年第四季度美国银行业贷款损失下降至254亿美元,为15个季度以来最低点,但净利息收入反而出现下滑。
但从新增信贷来看,去年第四季度,美国银行业投向商业和工业企业的信贷规模同比仅增长了1.2%,这一增长速度与高歌猛进的中资银行业难以相提并论。但在美国银行业看来,相比连续近三年的收缩,贷款组合规模任何微小的增长对实体经济都是一个乐观的信号。
以成功抵御了金融危机的美国富国银行(Wells Fargo Co.)为例,在去年国际金融市场大幅震荡、避险情绪上升的情况下,该行客户存款同比上升8.4%,但经济复苏疲弱却令客户贷款同比下降0.7%,从而导致该行净息差收窄。由于美联储通过卖出短期债券、购入长期债券从而压低长期利率的“扭转操作”政策,使得银行用存款购买债券的回报降低。富国银行近两年内净息差均在4%以上,去年第三季度下降至3.85%左右。
高息差背后的高不良率
高收益总是与高风险相伴。一直以来,美国商业银行贷款组合中房地产贷款占比最高,超过50%;其次才是工商企业贷款和个人贷款。在次贷危机爆发前的2007年第三季度,美国商业银行的房地产贷款超过个人贷款,成为非应计贷款中违约率最高的贷款种类;而在个人贷款中,信用卡贷款的资产质量恶化最为严重。
1997年~2006年的10年间,美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为2.1%,这较我国上市银行2010年的均值高出近100个基点。金融危机后美国银行业不良率大幅提高,2010年平均不良率达到6.3%,其中与房地产相关的贷款违约率达到9.7%,消费信贷的违约率则在3%~4%左右。
较高的非息收入占比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银行业依然是利差收入占主导的盈利模式,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徘徊在20%左右。但此后伴随着利率、汇率自由化,传统存贷款业务竞争日益激烈,利差大幅收窄,同时由于金融体系向证券化方向演进,来自资产证券化收入、投行及保险业务、传统的存款账户管理和信托在内的非利息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的占比,到2004年时已经超过45%。
以花旗集团为例,2006年末,其信用卡应收款的证券化规模已经超过1000亿美元,此外还持有名义金额近30万亿美元的衍生产品,这类表外资产因其占用资本金少而佣金收入、利息收入和多样化的投资收益高,从而提高了银行的资产盈利能力。
金融危机之前,花旗集团的净利息收入仅占总收入的40%~50%,手续费及托管费收入占30%,证券化及衍生收入占10%,自营及已实现投资收益占10%;即使经历了金融危机的冲击,2010年,花旗集团的证券化及衍生品交易收益仍贡献了总收入的4%。2010年第二季度,花旗银行的净息差为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