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小企业获取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持股比例限制已成为小额贷款公司(下称“小贷公司”)未来经营发展的最大障碍。”近日,西部一家大型规模的小贷公司高管直言。在他看来,如果中资小贷公司不能解决股权比例限制的问题,将难以做大。
小贷公司管理权下放到地方政府后,具体担当监管的各省金融办几乎都采用了类银行的监管模式。在上述高管看来,持股比例限制、经营地限制已严重制约了小贷公司的发展。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汤燕给出了关于小贷公司“正名、规范、松绑”三个建议。“松绑”包括,建议适当放宽信用良好小贷公司的融资额,放宽单一投资者持股比例限制、经营地域限制和行业限制等。
多位小贷公司人士建议,为规避风险,金融办可对小贷公司进行分类监管,对经营良好、风险管控得当的,优先取消上述限制。
某省金融办地方处处长表示,现在也对分类监管很期待,这需要在全国有一个主导机构。但现在小贷公司监管是各省主导,很多焦点问题无法解决。
央行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末,全国共有小贷公司4282家,贷款余额3915亿元,全年累计新增贷款1935亿元。
持股障碍:中资无奈“包子铺”
让一些中资小贷公司不解的是,小贷公司股权设置上的内外差别。几乎每个省市的小贷公司试点管理办法,都对股权设置做了规定。
比如,浙江就规定,小贷公司主发起人的持股比例不超过20%(2011年11月提高到30%),其余单个自然人、企业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及其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小贷公司注册资本的10%。
在此情况下,小贷公司的股权设置必然分散。“如果一家小贷公司只是想把自身经营好,则无所谓,但若想在全国布局,成为全国性集团,根本无法实现。因为你在每地区设立的小贷公司股权结构不一样,无法进行整合。”上述西部小贷公司高管表示。
外资小贷公司却获得了不一样的待遇。
以富登小贷公司为例,其在成都、重庆、湖北的机构都是独资。亚洲联合财务有限公司在成都、重庆、天津、深圳等地设立机构的全为独资,亚洲联合财务是香港新鸿基金融集团成员。在此情况下,其可以统一管理在内地的子公司。
统一管理的好处显而易见,统一运营,降低成本是其一;此外,可以总公司名义募资,然后注资到内地子公司,解决资金来源问题。
上述人士说,“股权设置是中资小贷公司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这种差别化监管使我们与外资竞争输在了起跑线上。外资小贷可以用肯德基的模式发展,我们永远只能是包子铺。”
该人士建议,整体上中资和外资小贷在管理上确实存在差距,但中资也有做得较好的,监管部门可考虑对小贷公司评级,进而分类监管。对达到监管要求的中资公司允许在今后设立独资公司。但这需要全国层面的协调。
事实上,已有部分地区对此有所松动,如辽宁允许股东持股达49%,浙江提高到30%。
上述地方金融办人士表示,股权限制有望取消,有这个思路,但能否最终设立独资小额贷款公司还未有说法。
绕开经营地限制“擦边球”
中资小贷公司在网点铺设上同样备受束缚。
事实上,很多地方的小贷款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并未涉及分支机构设置问题。以安阳市试点管理暂行办法为例,“试点期间,小额贷款公司暂不允许设立分支机构”。
但外资小贷公司从成立起就设立了多家分支机构。比如,富登小额贷款(湖北)有限公司一成立就取得了设立江汉、东西湖、武昌分公司的许可,在重庆则取得了江北和万州分公司的许可,在成都更是设立了9家分支机构。
“我们希望取得与外资同等的地位,也能设立分支机构。”上述西部小贷公司人士说。
不少观点认为,不设立分支机构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初衷相悖。按当初设计,小贷公司就是要为“三农”和中小、微小企业服务,贷款“小额、分散”。这必然要求有大量业务员,设立网点就是必然之举。
金融办对此也有所意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西部几家业绩较好的中资小贷公司都设立了数目不等的分支机构,但并非是以小贷公司的名义,而是以关联公司的名义设立。对此,当地金融办既不赞同,也不反对。
“中资小贷的分支机构实质上是建立起来了。但这毕竟是擦边球。我们希望能名正言顺地设立分支机构。”上述小贷公司高管表示。
针对地方金融办“小贷公司管理跟不上,无力进行跨区管理”的担忧,上述小贷公司人士认为,可允许内控良好,而且真实在做小额、分散贷款的公司设立分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