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范海烁 李炜 王志浩申岚 郑勇
我们估算,银行理财产品规模目前约达4.5-5万亿元人民币
银行理财产品没有抽走银行系统的资金,只是影响了银行的盈利能力
我们预计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会在整顿规范中减速,但存量仍会增长
本文旨在澄清当下市场对银行理财产品(WMPs)的一些常见误解。我们在以前的报告中阐述过理财产品如何影响到官方M2货币数据的准确性,并介绍了我们为解决这一问题而设计的M2+指数。(见On the Ground, 20 October 2010, ‘China – Our M2+ proposal')
什么是银行理财产品?
银行理财产品是一种非传统的储蓄产品,其回报率高于银行存款利率,但相应的风险也高一些(或高很多)。理财产品募得资金与一般的存款分开管理。有些银行理财产品是结构性存款,产品资金由银行代为投资,投资标的及方向在产品宣传材料里有详细说明。在中国,多数银行理财产品不是结构性存款,而是多个理财产品资金捆绑投入一个银行管理的资产池。这个资产池可以包括众多不同的资产,尽管如下文所述,中国的银行监管机构正把某些资产类型划到银行投资范围之外。
银行理财产品或由银行销售(同时投资),或者由银行与信托公司及证券公司联合 发售(资金管理委托给信托公司或证券公司)。所谓的银信合作产品是银行理财产品的一个分枝。本文谈及的是所有银行参与的理财产品,包括银信合作理财产品,但不包括纯粹的信托公司理财产品(也称信托产品)。银行理财产品通常期限较短,有些只有几天。根据人民银行的定义及银行财务状况披露,我们认为银行通常只把保本型产品记入资产负债表,而银行不正式承担信用风险的产品则记在表外。这样一来,多数理财产品被归类为表外产品。在此需要注意,表外不是指资金去向(资金仍在资产负债项下),而是指信用风险由谁正式承担。这是常见的误解之一。
图1:2011下半年银行理财产品总发行量下降
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有多大?
根据2011年第三季度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报告,截至2011年9月末,表外银行理财总额增至3.3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存款总额的4.2%、居民存款总额的9.7%,且较2011年初有9275亿元人民币的增长。(这其中包含银信合作理财产品。根据信托业协会数据,银信合作产品总额在2011年年底达到了1.7万亿元人民币)。我们没有人民银行统计的2011年底所有理财产品总额(即资产负债表上和表外都计算在内的)资料或数据。
然而,根据我们通过同业和一些银行披露了解到的情况,我们认为理财产品多半记在资产负债表外。例如,2011年上半年,三个主要国有银行发行了总值为6.8万亿元人民币的理财产品。假设平均期限为2个月,这三个银行的理财产品总额应为2.3万亿元人民币。但他们的资产负债表只记了5,97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估计总额的26%。假设这三家银行的理财产品记账方式代表了大多数银行的做法(即,约26%的理财产品记入资产负债表、74%记在表外),按2011年第三季度末理财产品表外总额约合人民币3.3万亿元计算,2011年第三季度末理财产品资金总额(包括资产负债表内和表外的)约为人民币4.4万亿元。再加上第四季度发行的理财产品,即得出我们的全年估算:4.5-5万亿元人民币。这相当于普通存款总额的5.6-6.2%、居民存款总额的12.7-14.2%(2011年底普通存款额为80.9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居民存款为35.3 万亿元人民币)。理财产品在那时仍处边缘,但现在对银行却非常重要。
但这一估算却明显不同于成都的第三方数据服务机构普益财富公布的16.5万亿元人民币的估算。普益财富的理财产品信息是很受业界认可的。但16.5万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字是做为2011年发行总量公布的,它不该与产品存量混为一谈(2010年发行额为 7.1万亿元人民币)。混淆的原因在于大部分理财产品都是短期的(根据普益财富数据, 期限在1个月以内的占30%,1-3个月的占另30%),另一个原因是普益财富数据 似乎既包含了资产负债表上的理财产品、也包括了表外的,而人民银行的数据只包含 表外的。
图2:银信合作理财产品急剧收缩
理财产品是否抽走了银行系统的资金?
市场内对理财产品的一个普遍理解是:这部分资金离开了银行存款和资产负债表、 因而限制了银行贷出资金的能力。这引发了很多关于中国‘存款流失’、银行账户吃紧及担心经济发展得不到所需资金的言论(见On the Ground, 5 September 2011, ‘China – the rise of wealth management products’)。特别是在新增贷款达不到市场预期时,很多人将其归咎于理财产品。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当资金被用来购买理财产品时,它们通常确实离开了计入银行存贷比的存款账户(除非理财产品设计为结构性存款),但它们总是以某种形式存留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常常出现在托管人帐户上。理财资金募集资金往往被集中在 一起、从银行资产池中选择匹配的对象进行投资(或者进入资产池)。这些资产池包括企业 贷款、同业贷款、贴现票据、委托贷款及其它金融工具。换言之,资金仍通过银行流入实体经济中,只是流入的渠道不同。普益财富的数据显示,约有20%-30%的银行理财产品(逐个产品基础上)资金进入各种贷款中。我们认为银行理财产品资金总额的75%以上进入贷款中。
我们强调银行理财产品不是银行部门遭遇存贷比问题的原因(因为理财产品是经过结构配置的、以便银行达到存贷比要求),而是当前资金面紧张的表现。银行要通过理财产品竞争获得资金,以缓解资金面的紧张。市场整体流动性状态源于人民银行 ‘稳健’的货币政策(最明显的表现:高存准率)和放缓的外汇流入。如果人民银行放松货币政策,流动性紧张状态奖得到缓解。
银行理财产品如何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
存款流出储蓄账户对银行的净息差(NIMs)确实有负面的影响,对存贷比在70%以上(接近75%上限)的小型银行尤为如此,因为这样一来小型银行的资金来源就要靠银行间市场的资金、或者保险公司和其它非银行基金公司的协议存款,而这种资金来源成本较高。
根据我们对一些银行的分析,2011年,同业存款和协议存款平均成本约为3个百分点,而普通客户存款(居民的和企业的)成本只有1.8个百分点。基于这些数据,假设再额外将5%的总存款结构性转移到理财产品,那么理论上银行的净息差将下降约5个 基点、或者净利润下降3% (相当于又有4万亿元人民币进入理财产品),这个 下降,不可能靠理财产品发行和销售的费用抵销,因为我们考察的这些银行佣金率只有6-84个基点。
银行因何热衷于发行理财产品?
我们认为原因有三:
过去几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不断增加,是因为每月末银行都要完成75%的存贷比考核。而能够合格计入存贷比的存款种类寥寥无几,所以银行通过发行能将资金转入不合格存款的产品来竞争合格的存款。也就是说,银行发行理财产品来吸收存款,并对产品加以设计,以使产品恰恰在资金被转移到可计入存贷比的普通存款时到期。时间点的选择要以银监会检查银行存贷比的时间为准,通常是在月末。这个对存款的竞争,加上人民银行在银行间市场的对冲操作,将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哄抬近市场利率水平。
另一个动力源(600405,股吧)于紧张的贷款限额。2011年,银行可以通过把贷款卖给信托公司将贷款资产从资产负债表上转移出去,然后再用理财产品给贷款融资。然而,监管机构自此开始规范银信合作理财产品。
最后,银行使用理财产品来留住高端个人和企业客户,二者都为理财产品的高收益和灵活性所吸引。
银行理财产品是否给银行业带来了风险?
总体而言,我们认为对银行理财产品应该是持欢迎态度的,因为传统存款的回报率一直偏低,银行理财产品则提高了投资人的收益。(关于利率改革中的理财产品, 见The Renminbi Insider, 20 September 2011)。然而,根据世界上其它市场的 经验,对存款的激烈竞争会引发银行业危机,因为银行在这里做出的承诺无法安全 兑现。如果我们对理财产品资金比例(约5-6.5%)的估算正确,我们认为理财产品是需要谨慎监管的。
一个连带的风险是银行的信用风险。法律上,发行理财产品的银行对大部分产品不担负直接的信用风险。半数以上的理财产品不是保本的。但我们(还有其他人)担心 的是,如果收益不好,投资人或许会声称银行卖给他们不适合的产品,而即便这种主张没有证据,银行也可能会主动和解。很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宣传资料只是模糊地描述资金如何投资,一旦出现纠纷,银行就可能被控信息披露不充分。
监管机构坐视不管?
我们不这么看,但风险确实存在。中国银监会继续限制理财产品发行,着重限制资产池中风险较高的资产类型、以及银行用以规避贷款限制的资产类型(见表1)。例如,据说最近银监会指导叫停了贷款类型资产和同业贷款。很多时候,风险较高的贷款(尤其是给房地产部门的贷款)的利率极高、足以支付理财产品5-6%的回报率。据说银监会也已禁止公司间委托贷款,旨在阻止银行担负这些贷款的信用风险。
可以投入资产池的资产种类已经大大缩减,但有些资产还是可以投的。据我们所知, 银行仍可以将货币市场回购、债务证券及贴现票据投入理财产品资产池。而且,根据我们的理解,如果这些产品设计为结构性存款(各种产品资金分开管理),贷款资产还是可以用的。
关于银信合作理财产品有单独的规定。新规下整治规范更加严厉。例如,信托公司的信托资产规模要与净资本挂钩,及停止发行房地产信托产品。银信合作产品不允许设计为单一资金信托产品。尽管对银信合作产品加强了限制,我们认为风险更高的信托贷款和信托资产可能仍存在于组合类银信合作理财产品之中,但我们对它的规模和质量无从了解。
银行理财产品 何去何从?
显然,监管层对理财产品资产类型施加的压力越大、银行设计和销售理财产品就越难。目前理财产品项下资金总额仍在增长,但随着上述调整的实施,增长速度在2012年下半年或将放缓。
监管措施将持续影响理财产品的发展。此外,如果流动性放松了,理财产品的利率也将降向传统的定期存款利率水平,这无疑将削弱理财产品的吸引力。
再就是存款人对这些理财产品的潜在需求问题。过去两年中,理财产品轻松吸入了很多一线城市相对高收入家庭的大额存款。现在随着理财产品日趋普遍,银行将不可避免地把目标扩大到存款较少的家庭,理财业务扩展速度可能会减慢。然而,那种容易吸引来的存款、还有多少存留在低回报的存款账户里尚不明朗,我们估计数额很大。因此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应会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