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银监会最新《中国银行业运行报告》披露,2011年商业银行盈利水平实现历史最高水平,净利润同比增长36.3%,达到10412 亿元。同时,银行体系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较去年同比实现双降,但四季度的不良贷款余额与不良贷款率较三季度均环比上升。
不良余额由三季度末的4078 亿增至4279 亿,上升幅度为4.9%,不良贷款率由三季度末的0.9%提高至1.0%,主要表现为次级类贷款的上升。其中农村商业银行不良余额环比上升幅度达14.8%。
这是2005年以来的首次不良“双升”。中金公司银行业研究报告称,如果考虑到四季度一般是银行不良贷款核销最多的季度,则四季度不良贷款实际上升幅度将大于4.9%。
资产质量拐点已至?
四季度环比新增次级贷款189亿元,占新增不良贷款比例达90%。可疑类、损失类贷款则小幅度上升。
2011 年四季度商业银行的4279亿元不良贷款余额中,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余额分别为1725 亿元、1883 亿元、670 亿元。
分机构来看,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环比上升,四季度较三季度分别增加117亿元、32亿元、9亿元、44亿元,上升幅度最低为大型银行的2.7%,最高为农村商业银行上升14.8%。外资银行不良余额、不良率环比维持不变。
从贷款五级分类来看,不良余额的增长主要来源于次级类贷款的上升。
四季度环比新增次级贷款189亿元,占新增不良贷款比例达90%。可疑类、损失类贷款则小幅度上升。
四季度环比数据终将银行业资产质量持续数年的“双降”神话打破。不过,与去年同期相比,不良仍然延续了双降趋势,但速度明显放缓。粗略计算,2011年末不良余额同比下降1.3%,不良率同比下降了0.1个百分点至1.0%。
这是否是银行业资产质量出现拐点的一个信号?中金公司发表研究报告认为“不良贷款周期已至”。
一位受访的银行业人士认为,2012年银行不良贷款持续双降的压力很大。作为经济周期行业,如果国际经济形势往下走、国内潜在经济增速下降,则不良上升的风险会显现出来。他认为,影响今年银行业资产质量的主要因素与去年四季度相同,主要是经济整体的变化,“一方面是出口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房地产下行风险,这些有可能在银行的资产质量上反映出来。”
中国银行业不良率水平目前已是历年来的最好成绩,资产质量经过多年持续优化后,回旋空间较小,从1%左右的基数上出现拐点,也不足为奇。
“不可能持续下降,过去几年不良率下降很大的原因是大量新增贷款投放,做大了贷款余额的分母。”农业银行战略研究部分析师付兵涛认为,“目前银行业已经是一个合理的水平,无限趋近于零是不现实的,(这个基数)再往下降比较难。”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未来不良贷款余额有可能持续微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存量不良的核销变得更加困难。“总体而言,不良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非常低,风险仍在可控范围内。”
警惕存量贷款风险暴露
然而,银行业是否就此会进入不良贷款的上行周期仍需观察。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不良贷款上升主要来源于关注类贷款。付兵涛分析,数据的变化可能是银行基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出于更加谨慎的态度,进行贷款五级分类的调整,“前瞻性地把一些贷款从关注类转到可疑类。”他认为,从这个角度来看,不能认为不良贷款周期出现,“如果这个趋势持续一年,则说明进入不良周期了。”
中信证券(600030,股吧)20日发布的研究报告表示,可疑类及损失类的占比相对稳定,表明银行业资产质量向下迁徙尚处于初期。中信证券预计,2011年末关注类贷款、逾期贷款也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上升。而风险控制能力较弱、中小型占比集中的机构风险偏大。
中信证券还表示,预计今年一季度资产质量压力较为突出,行业不良余额与不良率“双升”概率较大,导致拨备覆盖率可能小幅下降至260%-270%。“2012年资产质量仍具有高度不确定性,暂维持不良贷款余额温和上升10%-15%的判断。”
根据银监会统计,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2011年底从三季度末的271%进一步上升至278%。
除宏观经济下滑风险影响商业银行不良率持续改善外,另一个需要高度关注的因素是,巨额的新增贷款投放形成的存量贷款风险正在逐年积累,今年可能有所显现。
经粗略统计,从存量贷款来看,1949年到2007年58年间,中国银行业放贷规模只有26万亿,而从2008年到2011年放了30万亿,58年的贷款总额不及后面四年。
一位监管机构人士在今年年初的一次监管工作会议上指出,58年的不良贷款,国家进行了三次不良剥离,共计3.3万亿,最近四年的巨额信贷投放未进行过剥离,这是一个不断累积不良的过程。
为什么现在看不到风险暴露?他表示,“中长期贷款期限延长掩盖了逾期风险。”
在年度监管工作会议上,银监会提出,要做实贷款风险分类,尽快摸清风险底数,真实暴露风险;要求加强数据质量管理,加强对资产分类真实性的监管核查,确保贷款五级分类准确无误。这有可能导致不良贷款的数据更多地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