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1月份新增贷款规模可能会出现近三年来首次不过万亿的格局,但没有人怀疑今年1季度的信贷新增力度。而随着经营环境的微妙变化,银行业正对既有的信贷政策作出微调。
2月8日,接近国有大行的人士透露,此前三年严格管控信贷规模的建行,步入2012年后,对原有的信贷额度管理政策作出微调,将原先由总行业务部门核定的信贷规模管理权限下放至分行层面,以增加分行信贷结构调整的灵活性。
“以前总行条线核定的规模是指定性的。”建行东北分行一位人士告诉记者,今年开始调整为“条线核定的规模是指导性的,层级核定的规模是指定性的,旨在增加分行信贷结构调整的自主性。”
将信贷额度自主权再度下放给省一级分行,在阴晴不定的宏观货币环境下会产生怎样的成效还有待观察。不过,可靠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工、建、中、农四大行新增人民币贷款在3200亿左右,低于市场预期,商业银行似乎正在克制此前惯常的年初信贷冲动。
“对于资产规模扩张,大家一定要正确认识,不要看得太重。”在1月上旬召开的大型银行监管工作会议上,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寄希望大型商业银行能扭转超常规发展的惯性思维,“随着大型银行的资产日益扩大,国民经济的增速逐步放缓,当前要保持同水平高速发展已不太现实,也不可持续。”
信贷管理权下放分行
“我们欢迎额度管理权限下放。1月份总行核定的规模,我们都占满了,今年按照正常的计划投放即可。”2月8日,建行东北某分行人士告诉记者,该分行1月份新增小企业贷款4-5个亿。
从2009年开始,该人士所在的分行就加大了小企业贷款的倾斜力度,一度成为行内典范。按照分行年初制定的经营计划,2012年小企业贷款的投放力度仍在加大,新增小企业贷款额度将占到新增对公贷款的50%,小企业贷款增速保持50%。
所谓信贷额度管理权限由条线核定调整为层级核定,举例而言,原先条线核定之下,只能由总行公司业务部给分行公司部核定贷款规模,比如分行公司业务贷款新增规模50亿,小企业贷款额度30亿,但各自的额度管理都对口总行相应部门。但从今年起重新调整,直接将额度分配给分行,公司加小企业贷款额度同样是80亿,但这80亿贷款具体的分配由分行统筹,可以都放给小企业,也可以都放给大中型企业。
“优点是相对灵活。对于各个分行而言,根据业务发展调整信贷结构是有好处的。”上述人士告诉记者,在总额度不变的情况下,各层级分行可根据自身信贷结构调整的需要,进行相应的规模安排。“以前条线额度管理下,分行想调整信贷结构还调整不了。新政策之下,分行的灵活度加大,原先贷款集中度较高的分行可倾力做一些中小企业贷款。”
建行此番尝试在同业中引发了强烈的反响,在另一家大行的地方分行人士看来,分行增加信贷自主权,很容易让人想起2009年,地方分行如脱缰野马般狂放信贷的情形。
从2010年开始,商业银行不得不调整其信贷额度管理办法,信贷审批权节节上收至总行。从那时起,一到年初总行召开分行行长会议之际,各地分行来总行“公关”要额度、跑关系也成为惯例。
“甚至有时地方大员带着分行行长一起找董事长、行长要额度的。”某国有大行授信部负责人告诉记者。他坦言,地方分支行权力过大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造成混乱,总行的产业调控政策和风险管理防范也会受到挑战。
四大行暗角力
商业银行寄希望于把信贷管理权限下放给分行,来调动分行信贷结构的积极性,正在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借用上述建行分行人士的话说,“银行想选择一个认可的客户难度越来越大,因为有效需求的客户越来越不好挖掘,好一点的都已经抽干了,不好的银行又不敢做,产业空心化比较严重。”
目前信贷市场是卖方市场,小微企业议价能力相对较弱。而另一方面,利润驱动之下,银行对小微企业定价又太高,为了拿到资金,小企业只能跟银行合作。
“目前综合银行定价水平,企业承担的融资成本在10%左右,有的甚至达到12%,但是有多少个行业利润率能达到12%?”上述建行人士无奈道,“现在国有大银行的经营压力,不亚于股份行了。我们一线的老总干几年都把身体弄垮了,大家都想往后台调。”
然而,建行微调信贷政策的背后,恰是过去三年的信贷大投放,使得工、建、中、农四大行的座次排名发生了微妙变化,建行新管理者不得不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上市银行2011年三季报显示,截至去年3季度末,工行以超过15万亿的资产规模一马当先,成功站上10万亿台阶的建、中、农行之间的差异正日益缩小,中行甚至首次超过了农行。
据此前媒体报道,建行董事长王洪章履新后的首次讲话,明确指出建行的一些关键指标和市场份额有下降趋势,并称“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以存款规模为例,2012年建行就制定了年内1.3万亿的新增存款。
“从战略上,董事长提出要找准发展重点,重点抓好"三大一高",我们现在毕竟是国际大银行了。”一位分行人士告诉记者,所谓“三大一高”,即重点抓好大行业、大系统、大城市和高净值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