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15年,两江新区要成为带动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金融中心。”重庆银行行长甘为民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根据规划,从今年到2015年,金融业在两江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将达到9%;2015年到2020年,这一比重将提高至15%,贷款余额突破12800亿元,与GDP之比超过2:1。
甘为民领衔的研究小组担纲两江新区金融发展的课题,这是重庆市政府面向全国推出的近十个课题之一,课题成果后来成为两江新区各行业十二五规划的“基础素材”。
在对比国内外区域金融中心的发展后,课题组提出打造“5环1心”的发模式,即夯实产业金融、配套服务、金融信息、要素市场、金融创新五大基础,提升两江新区对周边地区的聚集和辐射能力,成为区域性金融创新、要素交易的核心。
实现路径也清晰可见——组建金融控股集团、两江银行、保险公司,争取电子票据交易中心、场外交易市场(OTC)、结算中心等要素市场落地,并寻求外汇管理政策的突破,以扩大重庆在全国金融市场上的影响力。
金融业比重将达到15%
《21世纪》:重庆两江新区金融与天津滨海、上海浦东等相比,主要存在哪些方面的差距?
甘为民:与上海、天津、深圳相比,两江新区目前的金融市场化程度相对更低,企业融资倚重于银行信贷,通过金融市场的直接融资份额偏少。
同时,两江新区的金融结构存在明显的缺失,体现在没有全国性银行总部,浦东有浦发银行(600000,股吧),天津有渤海银行。其次,两江新区还没有全国性金融要素市场,证券总部少。第三是非银行金融机构门类单一,缺乏融资租赁、汽车金融、消费信贷等专营机构。
《21世纪》:两江新区金融发展的目标是什么?
甘为民:我们的结论是,两江新区到2015年要成为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业结构最合理、金融市场机制最健全、金融开放程度最高,聚集金融资源和辐射周边省区能力最强的核心区,成为带动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金融中心。
这主要分两个阶段来实现。从今年到2015年为第一阶段,金融业在两江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9%。在第二阶段,即2015年到2020年,金融业在两江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15%,贷款余额突破12800亿元,与GDP之比超过2:1。
打造重庆的“招行”、“浦发”
《21世纪》:两江新区要成为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从哪些方面进行突破?
甘为民:两江新区要吸引银行、证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入驻。除了引进机构外,要着力培育本土的区域性金融机构,如组建金融控股集团、两江银行,筹建面向全国的两江证券和两江保险,构建全国性金融市场的主体。
组建银行是至关重要的。上海浦东、天津滨海以及深圳都对应新设有浦发银行、渤海银行、招商银行(600036,股吧),这些银行对新区发展极为重要。
从2005年到2009年,浦发银行对上海市存、贷款总额的贡献逐年提高,2009年末对上海市的存、贷款贡献达到全市总额的30%左右。在金融结构仍然以银行间接融资为重的情况下,一家全国性银行对一个城市和地区的金融发展,特别是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建设能起重要的作用。
《21世纪》:两江银行应该如何定位?
甘为民:两江银行应明确自身的定位,立足于打造一家总部在两江新区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两江银行要落实两江新区金融业先行先试的任务,开展各种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服务功能,增强参与国内外金融竞争的能力,努力成为重庆打造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政策“孵化器”。
其次是要不断提升对重庆及两江新区金融资源的贡献,加大对全国其他地区金融资源的聚集和辐射能力。将之最终打造成重庆的招商银行、浦发银行。
争取外汇改革试点政策
《21世纪》:银监局的官员建议两江新区一定要在要素市场上谋求突破。这方面有什么建议?
甘为民:可以建立专业性金融要素交易中心,比如争取场外交易市场(OTC)、电子票据交易中心落户。通过电子票据交易中心的建立,可实现票据交易的电子化、集中化和票据资产的标准化,形成全国统一的集票据交易、托管、清算、查询等功能于一体的电子化票据交易平台,解决市场主体间信息不对称以及查询、鉴证难等问题。
这样的好处是,通过电子票据交易中心能有效维护票据市场交易信用秩序,促进各金融机构将票据运营中心设在重庆,聚集金融电子化人才和交易人才,扩大重庆在全国金融市场上的影响力。
《21世纪》:电子票据交易中心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地域限制。
甘为民:建设要素市场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结算中心建设。结算中心建设要从跨境结算、电子商务结算、金融要素结算、公司总部结算四个方面推进。
这需要政策方面的支持,协调国家外管局,力争在外汇管理政策上获得一些先行先试的空间,发挥出两江新区的政策优势。特别是在保税港区试办离岸金融业务予以准许。协调人民银行对入区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在账户管理、同业间结算、反洗钱等业务的监管中予以差别化政策,为入区金融机构提供服务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