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心愉 曹金玲
昨日,一则有关上海银监局闭门会议批评渣打理财产品巨亏90%的报道引起了业内人士关注。《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当日就此致电渣打银行(中国)个人银行财富管理部产品总监郑毓栋及该行企业传讯部负责人,二者均否认渣打有此款产品,同时否认参加银监局“闭门会议”事宜。
根据《理财周报》昨日报道,一家外资行高层“爆料”,称上海银监局在召集外资行高层开的闭门会议上,点名批评了渣打的产品巨亏90%,还要求与会的各家银行反省自查。
银行周刊:除了渣打,上海银监局相关人士也对本报记者表示,银监局方面并未召集外资行高层召开上述“闭门会议”,也未对渣打银行进行点名批评。
不过,该银监局人士表示,外资银行方面确实要注意的是,在银行理财产品的客户投诉方面,中资银行应对措施要比外资银行更灵活。他告诉记者,中资银行的理财产品投诉事件大多在地区分行就能处理解决,但外资银行的相关投诉往往要提交到亚洲总部,流程时间较长,理财产品负面影响因而会持续时间长、范围较广。
事实上,时下一些外资行理财产品亏损成风已是不争的事实。早在今年6月初,杂志出版人洪晃便在其微博上投诉德意志银行一款非保本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理财产品,称因其跌跌不休而快被“理成无产阶级”。
本报记者昨日查询渣打银行历史产品数据也发现,该行有统计的产品中,一款代号为200710的QDII美林“聚焦亚洲”理财产品,已出现了约45%的巨额亏损。该产品发售于2007年12月。
郑毓栋承认,渣打目前还在运作中的产品也有账面亏损情况,而这些产品集中发售于2007年。他表示,这些亏损是因为产品发售的时间点不好,遇到了全球金融危机。
渣打银行(中国)个人银行财富管理部高级投资经理冯博此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部分发售于2007年的理财产品,标的挂钩着股票、基金、指数等,设计产品时谁也没有预料到金融危机的爆发,因此这些产品“从一出生就注定难以扭转败局”。
另一家外资银行产品开发部门高管告诉本报记者,外资银行理财产品结构中的期权投资有四大市场,按风险从小到大排序,依次是利率市场、汇率市场、股票市场和商品市场,其中,商品市场的黄金或原油ETF较为流行,市面上不少产品与之挂钩,以冲击高收益。但是,该高管同时表示,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一旦有难以预料的金融动荡,这些产品就会遭遇巨亏。
一般情况下,理财产品为了对冲风险,其设计中往往包含各种工具。“卖产品的过程中,显然那些看跌做空的产品没有市场。”某理财机构的首席营销官表示,中国经济发展30多年来都是稳步向上的,国内投资者有着惯性的线性思维,一般不具有“买空”意识;而银行的相关业务部门首要任务还是拉销售量,卖得越多越好,自然就有意无意地迎合着顾客的风险偏好,美其名曰“量身定制”。也正是因此,各大外资银行在产品设计上过于相同的“顺周期”取向,导致它们在金融危机中都遭遇了理财产品整体收益率波动严重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