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理财攻略 > 正文

扒掉银行理财产品的那层“皮”-银行频道-金鱼财经网

[2021-01-27 23:00:03] 来源: 编辑:wangjia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夏心愉什么是银行理财产品?最笼统的回答是,由商业银行自行设计并发行的一种金融产品,通过投资者的份额购买,将募集到的资金根据产品合同约定投入相关金融市场或购买相关金融产品,获取投资收益后,再根据合同约

夏心愉

什么是银行理财产品?最笼统的回答是,由商业银行自行设计并发行的一种金融产品,通过投资者的份额购买,将募集到的资金根据产品合同约定投入相关金融市场或购买相关金融产品,获取投资收益后,再根据合同约定分配给投资人。

正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投资人唯一可依靠的便是他们在购买产品时直接“接头”的银行理财经理。当理财经理巧舌如簧地说着那些预期收益率的时候,投资人做起了“钱生钱”的美梦。产品到期后,若收益率圆满达成,则皆大欢喜;若达不成,则投诉不断。

银行市场周刊银行周刊:
刷卡费率酝酿下调 支付行业或迎寒冬
银行业2011年八大星闻 2012年新增信贷8万亿成业内共识 理财产品预期收益全线超5% 银行卡刷卡费率酝酿下调 利率市场化或令银行少赚一半 退休阿姨托办信用卡 被骗47万 和讯网信用卡频道正式上线

那么,市面上名目繁多的银行理财产品,其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运行机制?一直被投资者抱怨的那些不透明的内幕到底是什么?《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1 中资银行篇:

如果要给银行理财产品分个类,这些产品大致呈现两种走向。

“一种是"真"理财,一种是"假"产品,”某外资银行产品开发部门高管日前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中资银行也有做"真"理财的,但他们操作经验不够,产品卖得也不好,反而是"假"理财的"资金池"业务大受欢迎。”

那什么又是“真”理财、什么是“假”理财?某理财机构的首席营销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则将这两种走向概括为“股”类理财产品和“债”类理财产品。

所谓“股”类理财产品,是指银行的代客理财业务,每个投资人都是入股者,集合形成一笔大资金,交由银行代为投资,由银行根据顾客风险偏好设计出投资模型与标的,银行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是资产管理方和投资顾问人。

所谓“债”类理财产品,就是一个借贷的延伸。无论是债券类、票据类,还是信贷类产品,都是银行将上游的融资成本,通过中间层层盘剥后,通过理财产品的形式转手“卖”给产品顾客。

目前中资银行发出的理财产品,绝大多数都是“债”类理财产品。第三方理财机构普益财富研究员肖芳告诉本报,这些理财产品都走了一种“资金池”模式。但这个“池子”里有些什么标的,资金投向哪里,银行并不明确公布。

一场名叫“资金池”的账面游戏

“资金池”从表象来看,顾名思义,就是将资金聚拢集合运作;按其资金投向,大致可分为债券市场类“资金池”、票据资产类“资金池”和委托贷款类“资金池”,其中,债券市场类业务也出现资金投向同业存款的现象。

怎么理解池子中钱款的流向?某中资银行相关业务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事实上,银行的手里有一个“资产池”,以票据市场类为例,银行一方就会有一个“票据池”,银行如同一个采购者,采购央票、银票、企业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等,将其虚拟地置入一个池子内;对应的,银行需要向市场募集一笔资金,即建立一个“资金池”,体量大致与“票据池”相当,来购买银行采购来的票据。

也正是因为这种集体运作模式,“资金池”业务成了一个“黑匣子”,多款产品无序对应着多款标的。顾客们自然无法获知自己投入的资金具体买了什么,也就无从评估其中风险。

“短钱长投”保收益

银行如何保持“资金池”持续运作?其秘诀在于“短钱长投”和“滚动发售”。

其中,“短钱长投”是指以期限错配的方式,确保银行的中间盘剥收入。举例来说,比如某商业银行以平均年化8%的利率收益进行一批1年期的融资项目(借贷、债券或贴现票据),这就是“长投”;然后,银行再以相当体量的3个月期限的理财产品卖出4轮,这就是“短钱”。眼下3月期产品收益率一般在4%~5%,换言之,银行在中间的收入就有3%~4%。

事实上,银行收来的标的期限不一,发出的理财产品也各不相同。上述中资银行负责人表示,“资金池”理财产品其实无法形成固定定价模式,市面上参差的收益率基本是参考了发行产品当时市场上资金面收缩情况、同业竞争情况而定,银行会对其手上的“资产池”进行成本和收益估值,然后将成本通过产品分摊给投资者们,再将收益“蛋糕”一块一块分给银行管理部分、托管部分、销售和渠道部分、信托费用部分,最后留下的那块“蛋糕”给产品购买人,参考理财产品期限进行定价。

“相似的产品,期限不同收益率不同是"明"的,顾客资金量不同收益率不同是"暗"的。”中国银行一位理财产品经理向本报记者透露了业内常见的“大资金客户议价权”。他称,为了留住千万以上资金客户,他们通常愿意在同款理财产品收益率上加0.2~0.5个点或是更多。

既然有“短钱长投”的期限错配,就要防止“短钱”可能带来的资金缺口。由此,各商业银行采取了“滚动发售”的方式,前一款产品到期,后一款产品跟上,始终保持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入池内。

“如果短期资金面偏紧导致产品可能销售遇冷,银行就会预警,推一些超短期过渡性产品,并将该产品设置为"主打产品",适当提高收益率,并加强销售经理的业务提成。”上述中资银行负责人解释,“这也就是为什么一到资金面紧张的时候,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售总是期限偏短,收益率偏高。”

“资金池模式,其实也是有好处的”,有业内人士认为,在资金池模式中,银行不再是撮合交易,卖出的都是标准化产品,因此投融资双方都很便捷。

表外的存与贷

“资金池业务,其实是银行存在于表外的存与贷。”上述中资银行负责人向本报透露,据他了解,他所在的银行和其他一些小银行,存贷比在中报季突击达标后,最近又卡不住监管红线了。因此,“现在银行新贷款放不出,房贷完全枯竭”,即使是旧有贷款业务到期还款后再贷,他所在的银行的政策是,“原贷款额打8折续贷,利率还要再上浮”。

在资金面持续从紧和监管从严的情况下,理财产品成了一条转移资产负债表的出路。

以信贷类理财产品为例,该负责人表示,有银行通过信托平台将其存量贷款打包出售,以此为新增贷款腾挪空间;或是有出于监管考核无法放贷的新项目,银行就可以通过理财产品的形式来做业务。

当记者追问这些打包贷款业务的风险时,该负责人表示不用过于担心,因为银行一般都会打包一些优质企业或优质项目的贷款放去理财产品的盘子里,从既往情况来看,收益率也都保证了,而且这部分产品里,银行“其实在让利”。他透露,“一般优质企业的贷款利率也就6个点左右,当中给信托等中间环节抽掉2个点,余下的都打成产品收益率了”。

那么银行为何要做这笔不赚钱的买卖呢?该负责人表示,其原因在于银行要留住大客户,从别的环节受益,比如获得该企业的存款、贸易结算业务,以及企业大量员工工资发放的信用卡业务等。

但该负责人也表示,由于银行在此类理财产品中的中间业务收入不高,同时也因为信托公司有业务量的上限规定,这类理财产品占比已经越来越少了。

记者从普益财富了解到,目前信贷类产品整体发行处于地量,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9月8日,信贷类产品发行量占比仅为2.41%。

相比信贷类理财产品,上述负责人表示,银行更偏爱债券或票据类的资金池业务,“银行的"资产池"对应客户的"资金池",当中全是"账面游戏"”,而这些银行采购的债券或票据一样存在于表外。

对于票据资产的“绕监管”,该负责人补充了一个背景。据他所知,此前,某些股份制商业银行曾进行“偷规模”,利用农信社不同的会计核算办法,把票据“卖”给农信社或城商行,以规避信贷规模管控。

然后农信社哪来的资金“买断”票据呢?该负责人透露,一来,股份制银行除了75%计入存贷比考核的存款以及21%左右准备金不能挪动以外,还有4%左右的存款是可以用作“金融同业存款”的,也就是可以挪去农信社;二来,某些股份制银行通过分支行办理的票据贴现业务,可被总行或其他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回购”,贷款规模就此销掉,资产被转入表外。

2 外资银行篇:

和中资银行的“资金池”业务有所不同,目前在国内发售的外资银行理财产品基本为“股”类理财产品,多见形式为“结构化产品”和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代客境外理财产品。

按照某外资银行产品开发部门高管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的描述,不同于中资银行“资金池”产品的“假”理财,外资银行的这些产品是真正在帮客户进行海外投资,让客户的资金可以参与其本身无法触及的投资领域或品种,也真是因此,“有赌就有输”,外资银行的理财产品有可能到期获得高收益,但也可能出现零收益,甚至亏损。

“基石”+“期权”

“结构化产品”是目前外资银行发售的主流理财产品形式。

什么是结构化产品?市场普遍将其解释为:“基于衍生产品或者衍生品交易方式的创新性金融工具”,其核心部分是期权定价模型(Black-Scholes-Merton Formula)。

上述产品开发部门高管告诉本报,目前银行最常见“结构化产品”的产品结构,基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风险控制的“基石”,一部分是争取收益的“期权”。两者的占比分配取决于该产品对收益的预期以及对风险的承受程度。

据他介绍,“基石”部分是指,银行将客户投资本金的相当一部分来作无风险投资或交易,产生一个固定的预期收益。比如目前银行较流行购买“零息债券”,即一种以贴现方式、不附息票发行的债券,而银行可于到期日时按面值一次性获得本利。

除债券方式以外,“基石”部分也有其他操作途径。东亚银行(中国)财富管理部总经理陈柏轩此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透露该行上半年以32%年化收益率到期的“如汇通系列1”产品的操作方式,其“基石”部分使用了美元利率掉期,在2008年初美元利率高位时交换期权,封住了一个固定收益。

除了这些正规操作外,上述产品开发部门高管透露,有些银行在做“结构性产品”时,在“基石”部分利用市场资金面从紧进行放贷等非正规操作,以此争取更高的固定收益。

“封住一个固定收益后,银行就可以拿风险资产的盘子去进行期权投资”,该高管举例,对于一款保本型产品,银行用85元购买了到期面值100元的零息债券,就意味着银行将有15元的期权投资配比。

该高管进一步介绍,目前的期权投资有四大市场,俗称“四大金刚”,按风险从小到大排序,依次是利率市场、汇率市场、股票市场和商品市场。其中,商品市场的黄金或原油ETF较为流行,市面上不少产品与之挂钩,以冲击高收益。

“对冲部分的模型比较复杂,有看涨期权、看跌期权,甚至可以看波动幅度,模型上,可以设立一个限值、或一个区间。”该高管介绍。

除了上述“结构性产品”,外资银行也推出了不少QDII产品。所不同的是,QDII产品不强制一个复杂的“基石”结构设计,因而其投资宽度较大,更完全地暴露于市场风险和收益之中。

在目前的银行QDII产品市场上,海外基金的连结产品和结构性票据是两种最主要的产品形式。据了解,花旗、汇丰、东亚、渣打等银行正在销售一系列的海外基金连结产品,涵盖的基金品种包括富兰克林邓普顿、施罗德、贝莱德、百达、美盛等多家海外基金公司的几十只基金产品。

渣打银行上半年收益率最高的QDII产品QDSN10024I为例,渣打银行(中国)个人银行财富管理部高级投资经理冯博此前向本报记者透露,该产品挂钩的是美国石油指数基金(USO),在2011年1月21日当石油指数到某个高位区间时由产品预设机制促动自动终止,将收益率封在20%。

双重风险

外资银行发行的产品最大的风险来自于市场。而“本身对市场风险有着一套控制体系的外资银行,现在正受到中资银行产品高收益率的倒逼”,上述产品开发部门高管表示。

“风险和收益永远是匹配的”,该高管称,本来外资银行开发的低风险产品中,一般一到两年期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都在8%以下,但当中资银行通过“资金池”的办法把1月期的产品收益率都做到了5%以上,外资银行8%以下的产品已经不能让顾客满意。

该高管同时表示,倒逼着外资银行开发更高收益率产品的因素,还有目前市场上越来越多的投资收益渠道,比如各种民间借贷。

“外资银行本来就保守,不敢学中资银行游走于灰色地带”,该高管显得有点无奈,“当全球市场本来就不景气,争取高收益难度较大的时候,我们只能开发一些高风险产品以留住客户”。

对于投资者对收益率的高期望,渣打个人银行业务执行董事及行政总裁庞德明近日对媒体表示,中国市场尚在发展阶段,有特殊性,投资者对投资产品要求高回报率,但对风险性认识不够。一旦出现问题,投资者容易抱怨,中国的监管部门也会施加压力。

庞德明指出,过去用户更多只考虑高回报率,如果综合考虑风险和收益,投资者希望的20%~30%的收益率不太现实,8%~10%的收益率也许更加合情合理。

此外,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为了留住客户,外资银行做产品往往喜欢“顺周期”,什么好卖就卖什么,以满足客户的追涨心态,但事实上,当一个市场积聚泡沫之时,银行应该帮助客户回避,做逆势配置。“但银行如果这么做,其产品销量一定下降”。

除了市场风险,外界有所不知的是,事实上,外资银行的产品还面临着另一重风险,即对手投行的信用风险。

上述产品开发部门高管向本报透露,外资银行在选择产品的对冲对手时其实是有余地的,如果对手评级较高,即信用风险较弱,其要价也必然较高,产品的利润就会摊薄,因此,有些银行在受到市场倒逼后,就会选择评级靠后的对冲机构,这意味着,产品承受的对手信用风险就会增加。

对于对手行的信用风险,本报记者在对陈柏轩的采访中获得了佐证。东亚银行在开发出高收益率的“如汇通系列1”之后,下半年不愿再次发行同类产品,其原因之一就是对“对手投行”信用风险的担忧,因此不如选择“避险”。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