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裁员潮再次回潮。
最新的坏消息是,北京时间8月23日瑞银集团宣布计划裁减约3500名员工,以力争到2013年底前节省20亿瑞郎(约合25亿美元)的年成本。
自今年1月起,包括汇丰、瑞信和美国银行在内的巨无霸银行们已经公布了超过6万人次的裁员计划。
据美国就业咨询机构CGC公司(Challenger,Gray Christmas, Inc.)的最新数据显示,在7月份,美国宣布计划裁员人数高达66414人,较上月的41432人的计划裁员数目狂飙60%,较去年同期的41676人的计划裁员数目增加了59%。这背后,是美国实体经济在经历一轮去杠杆化的阵痛。
银行周刊:“美国经济放缓原因在于商品价格高涨、通胀下的美国的消费放缓,美国今年的财政支出也被压缩,欧洲的经济放缓原因也在于此。”诺安基金(博客,微博)研究部副总监梅律吾指出。
二次裁员潮
虽然在裁员人数的来势汹涌上,与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裁员潮极为类似,但仔细分析其背后动因,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前者是来自于与房地产相关金融领域的断臂求存,后者则来自于整体金融市场格局变化所带来的瘦身自救。
根据美国劳动部针对2007-2009年金融危机所做的特别报告显示,美国金融就业人数在2006年底达到了高峰的82.27万人,此后掀起大规模裁员,主要集中于房地产相关的金融领域。
在2006年4月至2010年12月期间,与住房相关的金融业失去了34.8万个就业机会,金融行业的就业率下降到1998年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这一轮的华尔街裁员潮,则伴随着新的背景,这点从瑞银的“瘦身”方案中可见一斑。
瑞银称,根据成本削减方案,本次裁员将导致约5.5亿瑞郎(6.98亿美元)的一次性费用支出,其中4.5亿瑞郎将在2011年第三季度完成;此外,5.5亿瑞郎支出中,将有4亿瑞郎将落实在人员调整中,另有1.5亿瑞郎落实在房地产调整。
在声明中,瑞银宣布,5.5亿瑞郎的成本削减分配比例按照:55%将来自投行部门,30%来自财富管理和瑞士银行部门,10%来自全球资产管理部分,最后5%来自财富管理美国业务部。
在3500人的裁员计划中,约有45%将来自投行业务,35%将来自财富管理和瑞士银行部门(Wealth Management Swiss Bank),10%来自全球资产管理业务,最后10%将来自财富管理的美国业务部门。
瑞银在声明中表示,该项措施是为了改善运营效率,瑞银将继续在管理成本结构和维持增长投入方面保持警惕。
裁员背后
事实上,这种裁员的来源正是代表了其各自业务领域的衰退程度。
首先是投行部门所代表的投行业务,投行交易数据服务商Dealogic的数据显示,今年8月以来,已有17笔IPO交易被取消,这是自2008年12月的IPO当月取消事件的新高,这意味着华尔街投行的IPO业务进入了雷曼兄弟倒闭以来的二次冰冻期。
Dealogic数据还显示,2011年八月份的IPO市场增长额度是自2009年7月以来最慢的一个月。
以摩根大通第二季度财报为例,占2010年总营收38%的投行业务今年第二季度营收环比下降13%。
投行业务前景可能愈加惨淡,而今年以来华尔街交易量的大幅下滑、监管日益趋严也使得投行的固定收益、外汇及大宗商品客户业务等遭遇困境。
以“老大”高盛的二季度财报为例,其第二财季的债券及货币交易营收下降53%,从上年同期的34亿美元降至16亿美元。
细拆其账本可以发现,高盛原来的固定收益、外汇及大宗商品客户业务此前贡献的收入占总收入的35-48%,而这一季度中只占到21.9%,同比下降53%。摩根士丹利的消息也不容乐观,其二季度交易业务收入环比下降9%至31.1亿美元,而摩根大通和美国银行交易业务收入降幅至少达到34%。
而在这种四处焦灼的情况下,华尔街投行们便开始调整业务结构,寻求瘦身自救。这种调整的方向是将业务方向更有活力的亚太地区等新兴市场,这点在汇丰的裁员计划上表露无遗。汇丰控股在8月1日宣布,将在2013年之前裁员3万人,以作为集团成本削减计划的一部分,与全球性大裁员相对应的,是汇丰未来3年内要在中国增加1.5万名员工的计划。
这背后是其亚洲业务的快速增长,汇丰控股的2011上半年财报中显示,汇丰在亚洲的业务税前利润为68亿美元,占集团除税前利润总额的59%,比去年同期增长16%。
KPMG最新发布的银行业从业者调查报告显示,在统计的26家银行中有22家银行均有未来在亚洲的扩充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