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来,多款挂钩金融股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到期为零收益或低于活期存款利率。
其中,中国银行有两款结构性产品,仅分别获得0.36%和0.1%的到期收益,与零收益无异,产品挂钩标的包括建设银行,以及华润置业、中国国航(601111,股吧)和玖龙纸业。招行也有一款挂钩中国平安(601318,股吧)、中国人寿(601628,股吧)、工商银行3只金融股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到期获得零收益。
银行周刊:挂钩金融股的理财产品纷纷到期以零收益或低于活期存款的收益率告终,不禁让人费解。为何在这种类似对赌的结构性产品中,赌输的大多是投资者,而银行却对发行此类产品青睐有加?
结构性产品大多购买的是外资投行的期权产品,相当于与期权的设计方外资投行赌金融股的表现,投资人赌赢了就可以拿到钱,赌输了就没有收益,还不如存定期。
笔者发现,按照上述中国银行两款理财产品和招行一款理财产品的设计,只有挂钩标的均上涨或者上涨超过一定幅度,投资人才能最终获得预期收益率。其中,中国银行这两款产品实现最高预期收益率的条件是4只挂钩标的的期末观察日价格均高于期初价格;而招行该产品要求3只金融股均较期初价格上涨超过8%,才能获得预期收益率。
继续以招行上述产品为例,该产品共设置了4个观察日,期限为1年,换句话说,在1年的投资期内投资者有4次“翻牌”的机会,即看挂钩标的是否满足“3只标的观察日价格均较期初价格上涨超过8%”的条件。如果4次都未满足,那么投资者在这场对赌游戏中就彻底输了,只能拿回本金;但只要一次满足条件,投资人均可获得不同的收益。
调查进一步发现,在该产品设定的4个观察日内,前3个观察日3只挂钩标的中均只有中国平安股价较期初价格上涨超过8%,第4个观察日只有工商银行股价较期初价格上涨超过8%。而中国人寿股价在4个观察日内从未超过期初价格,更谈不上较期初价格上涨超过8%了。由此可见,要实现3只挂钩标的在1年中限定的4个观察日内均上涨超过一定幅度的概率有多低。
然而,银行对发行此类结构性理财产品的热情却丝毫不减。
或许只有从银行对存款的渴求这一角度,我们才能解释银行如此热衷发行这种屡获低收益理财产品的动机。众所周知,结构性产品通常是运用存款的利息进行投资,或者通过购买零息债券实现保本。这其中有一点非常重要,如若银行运用存款利息进行投资,那么发行了这类产品后,不管投资者收益如何,银行都将轻松获得了一笔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