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担忧正在众多银行人士间蔓延,而银监会6月末发布的《关于切实加强票据业务监管的通知》也被市场视为监管层整肃票据市场的开始。据媒体报道,上周,银监会亦对票据融资增长异动启动调查,要求银行上报此前数月票据融资专项报表。
“部分银行机构存在通过虚开银票再贴现,吸收存款的情况,票据的结算功能被"异化"了。”一名地方银监局官员说。
银行周刊:7月15日,央行公布的2011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显示,银行承兑汇票增加1.33万亿元,同比少增441亿元,在社会融资规模中占比17.1%,同比高0.2个百分点。
央行发布的历季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即银行承兑汇票)3.6万亿元,同比增长31.7%。期末商业汇票未到期金额5.9万亿元,同比增长33.6%。2010年末,未到期商业汇票余额5.6万亿元,增速35.9%,这一增速是7年来的最高点。
在贷款收紧情况下,“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征象日益明显,且风险高悬。
“估计上半年末的商业汇票余额达到7万亿元,其中或有30%左右风险较大的融资性票据,即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光票"。”某国有行公司部人士估测。
在当前稳健的货币政策和严格监管环境下,商业银行有做大票据表外资产的极大冲动。多名银行人士称,诸多企业无法申请贷款,需求转向开票融资,部分银行在“曲线”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亦获得了不菲的保证金存款,缓释了存贷比压力。
“如果有银行对票据的贸易背景审核不严,疯狂开票可能带来较大风险,企业资金链一旦断裂,银行就不得不垫款承担损失。”前述国有行人士警示。
开票、揽存“龙凤配”
近两年来,银行揽存冲动催生出种种乱象,为企业开银行承兑汇票即为其一。
据央行统计,2010年各季度,商业汇票累计发生额和余额逐步增长。一季度,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2.8万亿元,同比下降6.9%,但到上半年,累计汇票5.5万亿元,实现同比增长1.6%。下半年增速更快,前三季度累计汇票8.6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全年累计额12.2 万亿元,同比增长18.5%。
从余额来看,各季余额增速前低后高,分别为-1.5%、-6.3%、16.3%、35.9%,去年末商业汇票未到期金额5.6万亿元。
及至今年一季度,商业汇票更呈井喷之势,超过30%的增速,3.6万亿元的当季发生额,令银行人士咋舌。一名与多银行交往甚密的票据专家也预估,上半年末,商业汇票未到期余额或达7万亿元。
这一规模不小,累计发生额也超过了2008-2009年天量信贷期间。
我国商业票据业务起步于1980年代初,1994年-2001年,年度票据签发量由640亿元增至12699亿元,年均增幅53%,此后4年仍保持较高增速,2006-2007年,上行势头方有所放缓。
拐点发生在2005年。“某些金融机构反映,当时票据市场有10%-30%实质上属于融资性票据。”一名股份行公司部人士介绍。2005年,商业汇票累计签发4.45万亿元,增长30.1%,期末商业汇票未到期金额1.96万亿元,增长32%。
而今,承兑汇票异军突起,与6年前不乏相似之处。
“各行存款压力都很大,通过开票来吸纳保证金存款,银行有这个动力。”中部一名地方银监局官员对记者介绍,一般的操作路径是,企业存入30%-100%的保证金,比如50万元,向银行申请开100万元承兑汇票。企业贴现拿到钱后,再申请开200万元银票,如何循环反复,滚动开票。
还有一种滚动开票的情形持银票的企业到期还款时若资金流紧张,开票银行另开一张银票,这种类似于贷款展期,为部分银行采用。
前述国有行人士称,对于银行来说,开票获取保证金存款,中间业务收入也不低,手续费按总额的万分之五收,再按风险敞口的2.5%收承诺费。
记者调查发现,银行基于吸收存款目的开出的银票,有些并没有真实贸易背景。深圳一名票据人士坦言,社会上帮助企业虚构贸易背景,从事票据“包装”的中
介公司也早已形成了产业链。
《票据法》规定,票据的融资必须以真实的交易和债权债务关系为基础,不允许无交易背景的票据融资。
6月末,银监会发布的前述监管通知,自开自贴套取保证金、签发无真实贸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在重点检查内容之列。
不过,诸多商业银行票据人士对核查票据贸易背景感觉乏术。大额的票据,银行人员会到现场验票,但许多小额票,要一笔一笔实地核查,耗时耗力,成本很高。一名股份行人士说,1000万元以内的票,该行是批量处理,要求客户自己报送材料,目前仍是手工核票,后续管理会加强一些。
南方一银监局官员近期参与检查了辖内银行的票据业务情况,他告诉记者,确实发现存在融资性票据问题,尽管有监管督促,但银行也有困难,“与税务部门系统联网,银行即时可查增值税发票真伪,但这要与税务部门沟通。”
前述地方银监局官员坦承,现有票据管理规章制定时间较早,缺乏对存款保证金、跨区域贴现、交易信息监测等市场运作内容的规范。票据中介这一毒瘤,工商、税务、银监等部门都管不了,致使假票蔓延。他同时批评银行为多赚取利润,自身也放松了票据审核条件,有失责之处。
“假贴现”放大存贷款
上述《通知》的检查范围中,还包括贴现资金的用途,这也直指企业利用真假银票套取银行资金的“软肋”。
“中国的票据功能还没有完全放开,融资性票据是禁止的。如今,票据的结算功能被"异化"了。”前述银监局官员说。
票据“融资化”虚火旺盛
据他了解,银行普遍反映票据贴现资金的用途很难监控。很多企业、个人做起了资金“二道贩子”,从银行套钱出来后,转贷给别的企业或个人吃利差。比如,贴现利率是8%,持票人转贷利率15%-20%,中间10%左右的利差不菲。
温州市鹿城区检察院一位检察官近日在媒体上介绍票据诈骗案情时称,一些中小企业申办银行承兑汇票,不是用“明天的钱支付今天的货款”,而是贴一点利息马上取得现金,将套现融资作为申办银行承兑汇票的惟一目的。
在持续10个月负增长之后,今年4月起,银行承兑汇票融资额已连续3个月正增长。前述国有行人士估算,截至今年6月末,商业汇票余额可达到7万亿元,其中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融资性票据可能占30%左右,即有2万亿元。持票人融出来的资金,一部分违规流入了房市股市,这也是银监会此番检查的重点之一。
“在没有贴现前,票据属于表外资产,不进入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这属于"影子银行"体系的组成部分。”一名上市股份行计财部人士认为,融资性票据量大,贴现的资金被挪用,如果企业资金链断裂,势必埋下银行垫款隐患。
与其他资产相比,通过转贴买进卖出,银行票据资产转移之路通畅,为其大量开票提供了便利。
一名银行票据人士说,股份行一般都不持有大量票据,其会从市场上购入小银行开出的票据,再加一点利率卖出,赚取差价。
前述票据专家表示,现在贷款受限制,银行理财受限,多做承兑业务成为趋势。农信社以前开票不多,现在愿意开票了,如西部某省联社就鼓励属下西部发达地区的农信社开票,东部不发达的农信社予以贴现。农合行、农商行、邮储银行等做大票据资产的意愿也变得强烈。
开票也不是没有限制。前述国有行公司部人士说,这种表外资产也需要计算银行风险资产,受经济资本管理约束。而地方商业银行、农信社等票据等表外资产存量很小,增量空间相对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