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云峰
农信社改革先于国有银行,于2003年6月在江苏等八省市启动试点,并迅速扩展到全国。次年8月,银监会批准成立江苏吴江农商行,为国内首家农商行。
近年来,农商行扩容迅猛。银监会2010年年报显示,截至去年底,全国共有农商行85家,而在2008年末仅有22家;至2010年末总资产为2.77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9%,全年实现税后利润279.9亿元。
银行周刊:在“务农”与“进城”之间摇摆,凸显了农商行当前定位的尴尬,前者更多是政策要求,后者则是理性考虑。众所周知,由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严重滞后,目前涉农贷款小且分散,大多缺少抵押品,因而业务成本与风险偏高。
去年12月,重庆农商行以“西部”和“农村”等概念,成功登陆香港资本市场,开内地农村金融机构上市先河。实际上,该行零售贷款中无担保贷款正在逐年下降,而按揭等城市业务的比重正在增加。据披露,去年重庆农商行零售贷款余额426亿元,同比增长51.58%;其中,住房及商铺按揭贷款较上年增加116.69亿元,增幅高达94.61%。
另一面,越来越多从“农村商业银行”到“农商银行”的名称变更,则表明农商行开始集体公开淡化农村色彩。
就在今年4月底,刚刚完成134亿元增资扩股的北京农商行,宣布更名为“北京农商银行”。上海农商行早在2009年1月就完成了更名“上海农商银行”。广州农商行尚未完成更名,但在对外营销和宣传上,已经迫不及待以“广州农商银行”自称。
“经过仔细研究,我们决定,必须向"三农"以外的业务发力!”广州农商行行长王继康去年底表示。当地媒体报道称,2010年广州农商行在中心城区增设了20多家网点,2011年还计划增开20~30家。
一个更为特殊的案例是江苏东吴农商行,在苏州市政府“新一轮金融业跨越发展计划”的推动下,该行于去年9月改制为“苏州银行”重装上阵,直接舍弃了“农村”字眼。这家新银行从里到外俨然一家城商行。
央行研究生部博士生导师吴念鲁近期亦指出,“农村商业”的内涵和外延比较小,“农商”的外延和内涵就大;在城镇化浪潮下,“服务"三农"的经营方向不变,但更多的客户应该是"非三农"”。
众多农商行,尤其是大型农商行“进城”渐渐深入,大势所趋,恐无退路。不过,在尴尬的现实面前,监管层的口径尚无实质性改变。
“严禁承接他行非农贷款,严防弃乡进城行为,决不能成为农村资金的"抽水机"。”周慕冰上月发表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方向》一文再度强调了这一点。他还称,要严密防范违法违规经营和偏离“三农”服务方向的不理性不审慎行为。